最近兩則關于新聞再次引發人們對可穿戴設備的熱議。一則是4月15日,Google再次開賣Google glass;二則是耐克宣布對旗下可穿戴項目Fuelband大裁員。我從去年開始關注可穿戴設備,陸陸續續寫過一些觀察文章,現在一年過去了,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并未迎來大的爆發,相反,很多難題成為決定可穿戴設備生死存亡的關鍵。
芯片與功耗的矛盾
這是所有可穿戴或者可攜帶(如手機)設備都無法避免的難題。由于可穿戴設備的一些特性,如穿戴在身體表面,與皮膚接觸等,這就對可穿戴設備提出了新挑戰:如何平衡芯片大小與功耗之間的矛盾?而其中,微控制器(MCU)、微處理器(MPU)與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至關重要。
這對很多硬件廠商們來說是個無解題,它需要整個產業鏈的上游廠商,如英特爾、博通、飛思卡爾甚至聯發科的努力。隨便在Google新聞里搜索“可穿戴+芯片”,能看到一大把可穿戴設備芯片的新聞,個個都在標榜芯片體積小,功耗低,但仔細一看,幾乎都是各大廠商發布新品的新聞,離所謂的量產商用還為時尚早。
為了穿戴而穿戴
我一直覺得:只有當用戶對設備沒有意識的時候,這臺設備才對用戶有意義。那么現在的可穿戴設備呢?連線雜志記者 Mat Honan去年體驗Google glass之后生生造了一個詞:Glasshole。用來說明他這幅扮相多么不受待見。1500刀的Google glass如此,其他可穿戴設備更是如此,三星的gear手表一度被給予厚望,但一個如此張揚的手表戴在手上,恐怕誰也無法不注意到它,更何況它的散熱能力,說多了都是汗。
一方面,我們把Google glass、三星gear理解為眼鏡和手表,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用非傳統的方式戴眼鏡和手表。這無形中就讓我們陷入到為了穿戴而穿戴的困擾里。不過好消息是,如今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讓用戶更自然使用的可穿戴設備,比如一些跑步耳機或者智能服飾,當然pebble做的也不錯,壞消息是,離大規模的量產商用還遙遙無期。
功能炫酷之后怎么辦?
很多可穿戴設備的功能的確很酷,比如在健康領域,可穿戴設備通過更貼近皮膚的感應器,能夠收集到足夠多的用戶身體數據。但問題來了:如何處理這些數據,從而給用戶帶來可持續性的服務。對可穿戴的創業公司來說,如果現在還抱著一錘子買賣——把硬件賣完了事的話,我勸你們還是早點退出吧。
十年前,微軟曾推出一個名叫“SPOT”的智能手表,可以利用藍牙與手機互動,這在2004年可是非常了不起的產品。但十年后,當我看到很多可穿戴產品還是走著與手機互通有無的路線,無法真正與云計算、大數據相融合的時候,我只能說三個字:呵呵呵。
其實,可穿戴設備需要克服的難題還有很多。但上述困難也直擊三大痛點:產品內部零部件、外部設計以及后端云。從這個角度來看,可穿戴設備的爆發還需時日,而贏者或許仍是IT巨頭。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