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S中安網 cps.com.cn】
高等教育機構往往走在創新和新技術的最前沿,因此,他們也理應走在創新安全技術的最前沿。雖然預算緊張,但許多高校仍然采用了安防行業的一些趨性技術,如無線門鎖、移動接入和生物識別技術等。安防行業一些最新技術的采納不僅使高校更加安全,而且也有助于學校提高運行效率。
電子門禁的興起
機械鎖已無法繼續提供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校園當前所急需的控制靈活性或易用性。Margolis Healy & Associates公司安保及緊急服務部高級總監Dan Pascale, CPP指出,一些學校的校園內有70,000到90,000把鎖。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學校要進行周末活動,則每個人需要步行打開150把鎖,這是非常低效的,而且時間和資源利用不當。現在,學校正在研究如何能夠利用電子門禁進行安全保護并提高運營效率。
根據CP&M發布的《2012年校園生活:大學生住房問題的特別報告》的調查結果,使用鑰匙卡代替鑰匙進入學生宿舍在美國是非常普遍的,有86%的宿舍利用鑰匙卡進入建筑物中,但只有40%使用卡來進入各個房間。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成本問題。雖然在各個宿舍房間
在比較古老的歷史建筑物中安裝電子門禁系統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因為所需的基礎設施條件往往不足。此外,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可能會非常昂貴,費時且有難度。“通常情況下,新的項目使用硬連線系統,因為沒有現成的基礎設施可用。然而,即使在新的項目中,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選擇無線系統。”Allegion公司高等教育市場經理Ann Timme說。因此,高校正在轉向無線鎖,以確保其校園內一些建筑物的安全。
“無線或射頻網絡鎖定系統是訪問控制以及入侵和視頻系統中增長最快的工具之一。”Timme補充說,“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每一個安全應用程序應考慮無線,如果沒有其它原因,無線解決方案的安裝時間僅是有線解決方案的十分之一。它可以節約材料,因為無需安裝電線,而且勞動力大大減少。”
雖然如此,無線門禁系統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選擇不會干擾校園內現有無線網絡或其它電子設備的鎖是很重要的。其它考慮因素包括適當加密以確保鎖不會被黑客攻擊,以及與現有基礎設施的兼容性。因此,雖然無線鎖是許多應用的理想解決方案,但在實施此類解決方案之前進行適當的考慮是必不可少的。
一卡通的無限可能
高校中一種流行的趨勢是一卡通解決方案。如今,人們希望并期待一切事情都便利化。攜帶借書證、宿舍門禁卡、信用卡等的不便性,意味著如果這些卡丟失、被盜或者忘帶,則不能夠使用這些功能中的任何一種。為了使事情變得更容易,許多高校正在將銷售點、圖書館借閱和外部銷售功能與門禁卡的安全功能進行整合。“美國正在出現的一種現象是很多學校與社區當地合作伙伴合作并擴充他們的一卡通解決方案,使學生能夠在校外就餐,并與他們使用的進入宿舍的憑證集成在一起。”Pascale說。
移動的便利性
校園正在探索以讓學生更加便利的另一個解決方案是智能設備移動解決方案。Timme認為,三分之二的美國學生有興趣使用他們的智能手機來代替身份證,“他們覺得相比于身份證,他們更不太可能丟失自己的手機,并且他們知道身份證是共享的,而手機不是”。
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趨勢,Allegion開發了一種基于網絡的密鑰管理系統,使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機能夠授權進入建筑物和宿舍,以及參與其它身份證件應用。Allegion公司的移動系統使學生能夠以身份證件使用的同樣方式來使用他們的智能手機。一旦應用程序下載到智能手機,訪問控制管理員使用應用程序的云服務直接將安全移動憑證發送到用戶的手機上。下載憑證后,所有用戶需要做的就是打開應用程序,然后將他們的智能手機放在讀卡器上,與身份證的使用方式相同。
身份證向智能手機的過渡也帶來了財務和運營效益。因為管理員可以在網上直接將移動“鑰匙”發送至學生的智能手機上。Timme指出,智能手機的使用可以節省大學工作人員的時間、管理成本以及打印機、墨水、卡清點以及其它所需物資的費用。“將憑證分配至學生的手機所需的工作量少于打印和分發證件所需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學生都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手機,這應該能夠大大降低更換率。”Timme補充說到。雖然智能設備移動訪問控制尚未被廣泛采用,但Pascale認為,這是一個未來的發展趨勢,因為智能手機普及應用已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智能手機不太可能在未來幾年完全取代物理智能卡,它們將在物理訪問控制系統中共存。”HID Global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總經理Harm Radstaak指出。
生物識別技術改造校園安全
生物識別技術的采用正在改變高校保證學生和工作人員安全的方式。“不同于傳統的卡片系統,生物識別技術確保識別用戶的真實身份。”Timme說。通過使用生物特征數據(如掌形)來識別學生,校園能夠更好地識別學生的真實身份。“它在校園餐館推銷和管理膳食計劃等方面提供了一個創新的途徑,并提供授權訪問受限制區域,如娛樂中心、實驗室和圖書館”。雖然具有創新性,但生物識別技術在教育領域還沒有被廣泛采用。Pascale指出,“目前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應用于高風險區域,很多時候應用在實驗室或者醫療中心相關的機構,在普通住宅門禁或校園學術行政設施中,我們沒有看到大量的應用。”
盡管在非高風險區域缺乏大規模實施案例,但一些大學正在校內食堂等地方開拓生物識別應用。例如,專門從事用戶身份驗證技術的公司Natural Security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州立大學實施了一個試點項目,使用生物特征數據來跟蹤學生的膳食計劃,該解決方案結合非接觸式個人設備、生物識別技術以及中檔非接觸技術實現雙重身份驗證方法。關于隱私和安全,生物特征數據只存儲在學生的智能手機中,因此,總是在他們的控制之下。進入食堂后,嵌有學生生物特征、學生身份驗證和膳食計劃信息的兼容性智能手機由讀卡器進行讀取,讀卡器調出嵌入的信息,而無需暴露或操作設備。然后簡單地將一根手指放在生物特征讀取器上,指紋與智能手機中包含的信息進行匹配。雖然該計劃可能只是一個試點,但以這種方式在大學校園中使用生物識別技術可能是更多同類項目的基石。
也有一些大學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考勤。英國桑德蘭大學的倫敦校區部署了Human Recognition Systems公司的一種解決方案,使用學生的指紋登記他們的出勤。通過一種帶有集成指紋識別器的手持式設備,學生只需在上課開始時用手指輕觸設備便可記錄他們的出勤,這不僅節省時間,同時也確保正確的學生出勤。然而,生物識別考勤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如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學生**使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考勤,稱這是“不必要的且具有侵犯性。”
盡管對生物識別技術的使用有著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得出任何最終的結論之前,生物識別技術為大學校園帶來的長期好處需要時間和更多的應用才能實現。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