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制作所執行役會長兼CEO中西宏明的語調自信飽滿,他的介紹中,仿佛日立集團已經脫離困境,走在金色大道上。
在日立規劃中,集團在中國的業績到2015年要比2013年度增長13.6%,并實現763億人民幣以上的收入。6月9日,日立對外通報的財年統計中,2013年度中國業績為671億人民幣。
兩年的沖刺時間,轉型、亦或還處于轉型中的日立能實現既定目標嗎?
當一個中國人眼中早已具型的“彩電王”逐漸淡出視線時,其轉型或許才剛剛開始。作為醫療、基礎設施等多領域的生產兼解決方案提供商,在中國市場,日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轉型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度,日立集團總業績收入達到6010億人民幣,利潤率(EBIT息稅前利潤率,下同)達6%。中西宏明稱,集團內部預計2014年度利潤率實現5.5%,業績達到5875億人民幣;2015年度再實現7%的利潤率,業績達到6250億人民幣。
這樣動蕩的一條業績增長曲線,或許印證了這家剛剛脫離經濟困境的企業正努力求穩。
作為日立集團在海外最大的市場,中國市場份額幾乎占到了其全球合并銷售額的11%。據中西宏明透露,中國市場13.6%的銷售額增幅將主要依靠醫療健康、基礎設施、能源、信息通信、高性能材料等項目的發展。
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對日立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彩電業。但事實上,日立集團在電力、社會產業設備、鐵道等基礎設施設備方面有很強的技術能力,另外在IT信息處理領域也掌握尖端技術。
在醫療健康領域,日立提供的健康管理模式已在全球推廣,癌癥的最高端技術——粒子束治療系統也正在進入中國,鐵路基礎設施方面也早與一家中國企業合作在西安生產鐵路設備。
中國是海外巨頭爭奪的市場,但在日立制作所執行役常務、中國總代表小久保憲一看來,日立已然是勝出的一方,他說“光看中國(市場),我們的銷售額現在已經超過1萬億日元,而根據我們了解的公開信息,GE和西門子都沒有達到這樣的規模。”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日立品牌開始進入中國視野。
當中國只能生產黑白電視時,福建省進口了10萬臺日立彩色電視機,迅速銷售一空。
隨后,日立與中國達成協議,在福建合資建設一家彩電工廠,日立出技術、設備,中方出廠房、輔助設備。
彩電大王在中國老百姓的意識里誕生。
而光陰如梭,當一個行業利潤越來越薄、業績連續下滑、利潤增長乏力時,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放棄、轉身高利潤領域,幾乎是唯一的救贖之路。
如此,日立從2009年起逐步淡出中國電視業務,集團大方針開始主力轉戰醫療健康、鐵路、電力設備、信息通信、汽車零部件等領域。
而在6月9日的中國財報發布中,日立已將自己定位為醫療、基礎設施等多領域的生產兼解決方案提供商。
反觀日立全球財報,在過去10年中,部分年份的利潤率非常低,其中營業利潤率最低的年份——2008年度為1.3%,而這一年是日立有史以來最大的虧損年份。
到2010年度后,全球業績逐漸企穩。2012年度實現5651億人民幣業績收入,利潤率達到4%。
在顯像管電視變成平板電視后,技術門檻大幅度降低,價格發生巨大變化。正是利潤率的偏低,以及不斷的虧損促使了日立的轉型。
而且尋求轉型的不只日立一家機電生產企業。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金融危機、市場競爭白熱化等因素下,遭遇利潤率急速下滑,幾乎是難逃的厄運。因此,在日本企業范圍內,多元化業務結構已經成了普遍現象。
相比日本的其他家電類企業索尼、松下等,日立、富士膠片是最早走出泥潭,實現轉型的企業。
據了解,目前富士膠片在醫療領域也邁出了大步伐,在膠片相機被數碼相機取代后,富士開始加大醫療影像處理方面的業務,醫療器械成了富士新的研發和生產重點。
索尼的轉型起步較晚,目前其正在研發電子病歷技術,預期未來無論患者在何地,檢查結果都可以記錄到電子病歷上,不用再重復檢查,會為患者節省醫療費用。
中國市場
盡管轉型讓日立的利潤率逐漸企穩,就現階段來看,日立或許走出了經濟困境,但未來如何在已經充分競爭的領域分一杯羹,仍然是個問題。
控制成本、加強研發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據中西宏明透露,日立集團內部計劃從2011年度到2015年度削減4000億日元成本,以達到現金流更加充沛。同時,將利潤率提高到7%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的研發人員隊伍計劃由2013年度的2250名充實到2015年度的3000名,增幅達三分之一。
在日立的戰略規劃中,中國顯然是主戰場。
中國接近14億的人口數量,不僅催生了巨大的醫療需求,而且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也有眾多機遇。但看到這些的不只有日立,其他的跨國企業——富士、索尼、松下、GE等都參與其中。
發展高速鐵路,是全球多數國家盤活境內旅游資源、拉近消費距離的一種手段。中國亦是如此,鐵路的建設一直在大規模行進。
但就裝備制造領域,中國國內的“南北車”名聲已經響徹國際,中西宏明坦承,日立想要在別人家門口分羹,會十分艱難。合作,以及選擇細分領域可能是最佳的模式。
據了解,目前日立已經與一家中國鐵路裝備生產企業合作,在西安生產國產化的鐵路電氣設備,通過此方式在中國開展業務。而信號系統等也是日立在中國涉足的領域。
如何面對中國市場的競爭?或許英國的訂單是近期支撐日立自信的一個核心因素。
前不久,日立從英國城際高鐵計劃中獲得了866輛車輛訂單,并在27年半的時間內負責這些車輛的維修保養。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