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發布了健康管理平臺Google Fit,并更新了智能手表操作系統Android Wear,引發了人們對于可穿戴設備的新一輪關注。不過,相關專家指出,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可穿戴設備主要是極客們喜歡的小眾產品,對大眾的吸引力仍顯不足。
在近日由英國工程技術學會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同濟大學教授劉兒兀指出,可穿戴設備要想從小眾到大眾,還需要在方便性和實用性方面繼續提升,而這兩方面特性的提升,則有賴于一系列技術的進步和完善。
首先是低功耗技術。由于可穿戴設備需要和人體“親密”接觸,因此,對低功耗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降低輻射,另一方面需要避免因頻繁充電帶來的使用不便。
其次,可穿戴計算的發展需要高速、實時的無線連接技術以及語音識別、眼球追蹤和骨傳導技術。劉兒兀指出,由于可穿戴設備是與人“連接”在一起的,因此,對用戶體驗的要求也更高,需要高速、實時的連接。同時,如果可穿戴設備的使用需要用戶傾注太多精力,那么其實用性難免會打折扣。因此,需要語音識別等技術的進步,這樣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才會更加自如,避免分心。
此外,可穿戴計算的發展還需要更精確的傳感技術以及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支撐。劉兒兀指出,在高速連接的情況下,可穿戴設備將獲得大量的數據,對于這些數據,我們一方面需要精確性,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的方式去組織、梳理和分析,從數據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而這種數據挖掘,則需要云計算提供的強大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才能實現。
因此,在劉兒兀看來,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有賴于整條產業鏈的技術進步,包括傳感器和電池,無線個域網和無線體域網、骨傳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
對于中國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劉兒兀指出,雖然中國在局部環節有些薄弱,比如傳感器和電池、但總體而言,中國已經形成了可穿戴設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劉兒兀認為,中國的可穿戴設備要想從“小眾”走向“大眾”,應該關注兩個方向:醫療健康和文化創意產業。
蘋果在今年6月舉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iOS 8操作系統,其中的健康管理軟件——HealthKit,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在劉兒兀看來,蘋果此舉正是為自己未來的可穿戴設備——iWatch投石問路。
而國內已經面市的可穿戴設備中,也有為數不少的產品與醫療健康相關,如東軟熙康推出的熙康腕表以及各種監測睡眠質量和運動數據的智能腕表等。
在文化創意領域,黨的十八大提出,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在劉兒兀看來,可穿戴設備無疑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切入點,并將開啟全新的市場。“如互動教育、體育運動、數字閱讀等,都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劉兒兀說。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