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步入2014,忽然間你會發現,有太多的事情都與4K有染。價格愈加親民的4K電視、國內首部4K電影《歸來》、即將通過4K錄制的世界杯決賽及相關紀錄片,都在不間斷地提醒著我們與4K之間的距離。作為現階段市場的寵兒,4K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絢麗的愿景,然而在現實中,4K卻并未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超高清電視的相關功能也一直處于閑置狀態,那么,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4K和我們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偽4K”難以詮釋4K效果
4K電視的標準就是面板分辨率達到了3840×2160的水平,其概念最早由日本放映協會提出,直到2012年的8月23日,國際電聯才公布了第一個超高清電視的國際化標準,標準對分辨率、色域、編碼、幀率等各項指標進行了規范。有專家稱,標準中色域這一項,國際電聯的要求非常的嚴格,現在幾乎所有的電視都達不到。
4K電視發展初期,各大電視廠商發布的4K電視尺寸都在80英寸以上,在物理分辨率的要求下,4K電視面板的有效色素點高達2.49億個,且做工復雜,價格昂貴,十分不利于傳播與普及。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硬件廠商們開始探索將4K帶向小屏的方法,但液晶面板本身不發光,所以如果面板做很小的話,它的有效色素點也會很小,透光率就會非常低,以至于畫質變得很差。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三星電子和LG Display開發出了RGBW面板,其中,三星電子的RGBW面板稱為Green UHD,而LG Display的面板則作G+ UHD,與傳統面板僅包含RGB三種像素不同,RGBW面板增加了白色像素,試圖通過子像素的增加,達到提升分辨率的效果。但問題是RGBW面板的有效色素點卻降到了1.66億個,在使用同樣的背光模組下,它的亮度固然可以提升60%,成本也節省了很多,而在圖像效果上,卻無法與RGB 4K面板相比。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偽4K”一說。
NPD DisplaySearch液晶電視分析總監楊靜萍認為,電視品牌廠商對RGBW 4K面板的回饋不盡相同,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廠商和海外廠商的發展戰略有著顯著的差異。中國電視品牌廠商的目標是在國內市場以相對較低的價格銷售4K電視,而海外品牌廠商則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畫面質量。所以,有一些電視品牌廠商認為RGBW的子像素不等同于真正的4K,播放真正的4K內容時,畫面質量也與3480×RGB×2160像素的面板存在差距。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