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冫|精品国产露脸对白8p|射丝袜av|成人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您的位置:中華顯示網 > 新聞動態 > 行業新聞 >

觸控筆記本成長牛步 OGS供應商降價激需求

編輯:AM 2014-10-27 09:28:41 瀏覽:696  來源:

  觸控筆電推出近兩年來,滲透率始終維持在一成左右,未能如預期般逐年躍增,使得原本看好市場需求而大舉擴充產能的OGS觸控模組供應商,面臨龐大產能閑置壓力,因而開始祭出降價策略,期能吸引筆電制造商擴大采用。

  由于意識到行動市場的重要性,微軟(Microsoft)在2012年10月正式發布Windows 8,這是微軟首次在作業系統中強調觸控為主要的操作方式,并且配合新一代設計的圖形使用者介面(Modern UI)。

  同時,隨著Windows 8的推出,筆記型電腦也成了觸控面板市場最受關注的應用。每年筆記型電腦約至少有將近一億七千萬臺的出貨量,如果每一臺都需要觸控面板,那么必然對觸控面板市場帶來可觀的需求和產值。然而,將近兩年的時間過去,Windows 8不僅未能刺激筆記型電腦市場需求,連自身的優勢地位都開始動搖;而原本寄予厚望的觸控面板供應鏈,也因此受到牽連與劇烈的震蕩。

  新材料紛出頭 OGS主流地位受要脅

  觸控面板在筆記型電腦應用的滲透率一直未能如產業所愿;2013年約為11.6%,而即使是2014年的預測也僅約12.7%而已(不包含二合一的平板電腦)。傳統筆記型電腦為掀蓋式(Clam-shell) 設計,本身在觸控使用時的工學因素就比較不利,因此在2014年第四季時,不少品牌采用二合一的平板電腦設計,并配合英特爾(Intel)最新無風扇、低功耗的Core M系列處理器,企圖將原有的筆記型電腦客群重新找回來。因此可以說,如果2014年的“筆記型電腦”(含掀蓋式設計與二合一的平板電腦)觸控面板滲透率有所提升的話,主要增額的部分應該是來自二合一的平板電腦。這類產品多半采用11寸以上到13寸的螢幕和觸控面板。

  筆記型電腦14寸以上于2013年時約占有52%的出貨比重,預計在2014年會上升到69%,趨近于一般筆記型電腦的主流尺寸。所有筆記型電腦應用的觸控面板模組幾乎都采用投射式電容技術;即使是搭配主動式觸控筆(Active Stylus)的機種,往往也有投射式電容的觸控面板模組。筆記型電腦較大的螢幕尺寸也對觸控模組結構帶來影響。

  智慧型手機市場所采用的觸控模組結構種類相當豐富,但在筆記型電腦市場里相對就簡單很多。智慧型手機里常使用的氧化銦錫(ITO)薄膜觸控,在筆記型電腦應用中并不算占有重要的比重(2013年時約僅有8%),主要的原因除了單玻璃觸控結構(OGS)的充分產能競爭外,阻抗值、良率與成本都是影響因素。一般而言,10寸以上的感應線路阻抗值最好能低于100歐姆,如此才有利于觸控晶片的線路推動,同時也比較省電,而當前100歐姆的ITO薄膜并不算普遍。如果采用玻璃基板來進行ITO鍍膜,那么就比較有機會達到70到100歐姆的阻抗值。

  玻璃相對于薄膜基板的厚重,終使OGS結構的優勢勝過雙玻璃(GG)結構,成為了10寸以上觸控面板的主流(2013年時約有69%)。不過,OGS的缺點之一是,做為外觀件的表面玻璃(Cover Glass)和感應線路(Sensor)結合在一起,固然可以減少厚度與重量,但是也帶來客制化庫存料的問題。因此,新材料,如金屬網格(Metal Mesh)、奈米銀絲(Silver Nanowire),就成為OGS的挑戰者,前者可以鍍膜于薄膜基板,而且甚至可以達到比OGS感應線路更低的阻抗值。再者,把保護玻璃跟感應線路分開后,同尺寸的感應線路部件就可以跨機種共用。

  金屬網格/奈米銀絲強攻 觸控筆電供應鏈結構松動

  相對于智慧型手機生態的豐富,筆記型電腦的品牌與觸控模組廠相對收斂不少;一方面因為較大尺寸的觸控模組單價高且Windows 8的觸控規范嚴格,二方面在技術能力、資金門檻上可以參加賽局的廠商較少。臺灣的模組廠商多半集中在OGS的制程,日本廠商以ITO薄膜為主,但是出貨比重相對低很多,最特別的是大陸的歐菲光。不同于萊寶的重慶5代線專注于OGS制程,歐菲光自2013年開始推廣金屬網格薄膜。

  從技術和制程的意義來看,歐菲光的金屬網格薄膜制程不同于常見的黃光蝕刻(Photolithography);前者是加法制程,而后者是減法制程。主要是先將線路刻于鎳板(硬模)來翻制軟模(樹脂),接著再壓印(Imprinting)到表面含有感光樹脂層的PET薄膜,之后再將銀漿引入(Fill-in)樹脂層所形成的線路中。如果制程的良率可以改善,那么理論上加法制程在材料和時間的浪費都可以得到突破,成本自然就可以明顯下降。目前歐菲光的報價雖然較低,但卻未必是真實反映其生產成本(特別是若干新購設備的折舊攤提),更有可能是一種為推廣金屬網格的策略性報價。不過,這已經對其他廠商造成報價的壓力。

  此外,從供應鏈策略的意義來看,這些新感應線路材料相關的制程,都會對原有的ITO薄膜供應鏈造成顯著的影響。尚未圖案化的ITO薄膜生產其實需要精致的參數調整和工藝(如結晶和退火),而主要具有顯著出貨比重的供應商多半集中在日本(如日東電工)。ITO薄膜品質與觸控面板的靈敏度、效能直接相關,因此品牌的中高階機種往往是由品牌直接指定ITO薄膜供應鏈。也就是說,觸控模組廠在原材料的采購利得上是無法創造出潛在利潤的。

  然而,如果是采用新一代的制程和材料,那么ITO薄膜觸控模組廠就不是像現在是由圖案化鍍膜階段接手,而是直接從更前面的材料端開始就掌控。因此,當觸控模組報價、毛利率因為競爭而直直滑落時,誰能夠在成本與良率上得到突破,誰就有機會在未來淘汰別的競爭者。

  相對于歐菲光在金屬網格的積極,并且率先應用于筆記型電腦上,宸鴻也提出了他們的奈米銀絲方案,不過著眼的應用目前先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奈米銀絲可以利用黃光制程或是雷射蝕刻來進行圖案化,但是先端未圖案化的奈米銀絲薄膜制程可以采用比濺鍍更有效率的濕式涂布制程,因此成本也會獲得改善。在奈米銀絲相關制程可以較成熟到應用于筆記型電腦上前,改善原有的OGS制程和成本結構不失為較及時的做法。例如,以OGS 2的概念來提高共用性,方法主要是把感應區和引線分開處理,同尺寸的感應區與光罩可以共用。

  OGS產能閑置 供應鏈降價刺激需求

  iPhone自2012年第3季開始轉用內嵌式(In-cell)技術后,對臺灣觸控模組供應鏈的產值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僅感應線路整合進去面板,連帶保護玻璃的貼合也被移轉。以宸鴻在2012年第四季的財報來觀察,雖然營收看起來沒有受到In-cell的影響、還創下新高,但主要是受到品牌平板電腦出貨的支撐。在2013年第一季后,如果筆記型電腦的觸控模組需求可以因為Windows 8被開創出來,那么更大的觸控模組尺寸、更高的模組價格就可以補償在iPhone上的損失。

  但是終究Windows 8不僅無法帶動觸控面板的需求,而且連微軟本身都遭遇有史以來的危機;至今,Windows 10能否扭轉干坤都還備受質疑。2013年第一季時,OGS觸控面板的模組均價(ASP)正處在高點,因此Windows 8挑戰對使用者使用習慣所造成問題會被忽略,反而OGS觸控面板的價格成為眾矢之的。如今,OGS觸控面板的價格已經大幅修正,筆記型電腦的市場需求也未見明顯提升。

  以一種粗略但方便的估算方法來看,2013年第一季供筆記型電腦使用的OGS觸控面板價格約是每1寸4美元,而且不包含光學全貼合;而到了2014年第二季中時,已經是每1寸2美元左右。換句話說,僅約一年的時間,OGS觸控面板的價格就有驚人的50%下修,而且在2014年第四季時,可能會進一步降到1.6美元附近。這一方面是過去準備的產能閑置的壓力,二方面是觸控模組廠也希望能夠降價來刺激需求。

  觸控筆記型電腦的未來

  未來觸控面板在筆記型電腦的滲透率是否真的無法有所進展?其實也不盡然,只是對觸控面板廠商來說,他們僅是關鍵零組件的供應商,除了觸控面板價格外,還有一些影響未來市場走向的關鍵因素不是他們所能左右的。以PC品牌將在第四季力推的二合一平板電腦設計來說,“觸打雙用”的設計理念與工學因素都已經具備,但最終可能只是從Ultrabook筆記型電腦的需求去瓜分市場,而不是創造市場。微軟的Surface Pro系列已經歷經三代,但是市場需求毫無進展;相對地,蘋果12.9寸的大型iPad卻受到普遍的期待。這兩者的差異自然不會是在觸控面板或是平板電腦的機型設計(Form Factor),主要是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介面,甚至可能還會是處理器平臺。

  在Windows 8,我們看到了微軟在觸控介面與桌面模式創造了一種生硬、不自然的切換;但在OS X最新的Yosemite版本里,我們看到的是蘋果小心翼翼、逐步地將iOS與OS X的使用者介面與使用者經驗拉近。

  另外,安謀國際(ARM)架構處理器自2013年起步入64位元架構后,效能已經逐漸逼近PC等級。縱然,要跟英特爾的正規x86處理器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但關鍵是一般使用者已經不需要效能過剩的處理器。如果20美元的ARM處理器架構、配合適當的作業系統已經可以滿足非專業市場需求,那么200美元等級的處理器就會逐漸曲高和寡、退守到專業的市場區隔。

  因此,展望未來,我們看到的是移動運算(包含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將會有新一次的洗牌,從處理器、作業系統到機型設計都可能會出現新的勝利者;屆時10寸以上等級的觸控介面會有機會再成為一般使用者喜歡且有用的人機介面。

標簽: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