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4點,第十六屆高交會記者服務廣場活動在會展中心314會議室舉行,并以“可穿戴設備'智'在何處”為主題展開。
該活動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高級新聞顧問張榮剛擔任主持人,邀請到深圳微納研究院院長張國新先生、廣州博冠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雷波先生、深圳優伴科技的周大洲先生、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的楊云先生和優微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李繼鋒先生做客現場,一一解答記者提問。(詳細內容見記者服務廣場現場實錄)
附:記者服務廣場現場實錄
主持人(張榮剛):
各位記者朋友,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一年一度的高交會的記者服務廣場,記者服務廣場是高交會新聞中心為媒體、記者提供服務的另外一種形式,每年都會圍繞一些新聞話題或者焦點人物跟記者一起互動,比如說從物聯網、羅杰斯、北斗系統到隱形戰衣。
今年高交會觀察到一個新的現象,可穿戴設備、智能設備,比如手環、手表、泳鏡等等都成為高交會展會上大家追捧的一些產品,而且我看今年這方面的報道特別多。問題就來了,可穿戴的智能設備它到底智在哪里,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跟我們生活健康有什么關系?
我們今天記者服務廣場特邀這方面的專家和企業代表,跟記者朋友們一起聊聊這個話題,可穿戴智能設備智在何處,我們一起打開這個問號。
我簡要介紹一下出席今天的嘉賓:
深圳微納研究院的院長張國新先生,他是專門研究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權威人士。
優伴可穿戴耳環、人體指標秤的周大洲先生;
廣州博冠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穿戴智能溫度計、可穿戴智能泳鏡的雷波先生;
骨傳導藍牙立體聲耳機的楊云先生;
智能手表、手環的生產企業者李繼鋒先生。
我把時間交給張院長,他從專家的角度給我們簡要的介紹一下可穿戴設備的基本情況。
張國新:解釋一下,其實我不算什么專家,穿戴是發展很快,我個人在華為工作多年,微納研究院我們定位為新型科研機構,這兩年我們在可穿戴關鍵技術上做了一些預研,我本人今天沒有戴可穿戴的東西,我戴過一款手環,后來也戴過手表,前一段時間戴過華為的手環,總的感覺最后一個手環斷了就沒有戴,并不是說可穿戴沒有產業前景,我覺得還是有前景的。大概說說可穿戴產業情況,可能各位很了解,我簡單說一下,全球可穿戴發展很快,權威預測大致今年出貨量超過4000萬的設備數,未來可能達到50億(到2018年的產值規模),可穿戴產業非常熱。大家看到的手表、手環,包括耳機,眼鏡,包括優伴的秤,這些健康概念的產品非常多,而且陸續出了襪子,帽子,甚至還有寵物身上戴的一些可穿戴設備,都在出現。整體看整個發展非常熱,今天上午據說論壇也很熱,7萬人。我們整個可穿戴市場,全球中國深圳應該都是一個發展的熱點,這里面有一些好的方向,會造成很大的產業鏈機會,我們深圳市政府把可穿戴智能設備作為一個重點的產業方向進行了規劃,我們也做了一點調研工作。
這里面涉及到一些關鍵技術,首先產業鏈里面有材料傳感器,這方面我們國內積累并不是很足夠,這一塊應該是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方向。另外芯片和模塊這一塊,尤其模塊這一塊我們深圳還是有優勢的,出現了很多可穿戴做模塊的行業和一些企業,另外深圳真正的強項,可穿戴終端設備,今天來的企業都是非常好的企業。另外在可穿戴運營和應用服務方面,像優伴。可穿戴這幾個環節里面,深圳產業鏈比較齊全,我們國內產業鏈相對來講比較完整,未來我們祝愿可穿戴產業鏈更好的發展,但是也有幾個點要注意。
第一,產品有一定的同質化,大家高交會上看到很多可穿戴,但是大家的差異比較小,怎么脫穎而出很困難。
第二,關鍵技術,低功耗的藍牙,包括高靈敏度檢測,血壓、血糖都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困難,這些方面如果沒有攻克的話,可穿戴產業發展會受到制約。最后也希望未來,我們一起呼吁我們政府、我們產業共同推動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謝謝大家。
主持人(張榮剛):感謝張院長的介紹,使我們對可穿戴行業有一定的了解,講了現狀,也講了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記者朋友也看得比較多,肯定有更專業的話題,想跟企業代表交流溝通。
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剛才的介紹各個企業不同的產品,大家自由提問,由我們企業代表向大家解答。
提問:我是中國經濟信息雜志社記者,剛才談到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圍繞智能穿戴設備有幾個問題。差異化特別明顯,這方面企業很多,關鍵技術,在座幾位是中國可穿戴設備的佼佼者,從自身角度談一談這些企業怎樣從差異化打造中國比較有國際競爭力的可穿戴產業鏈條?
楊云:我們是做耳機的,可穿戴設備里面耳機并不多,或者嚴格意義上講,我們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可穿戴設備??纱┐髟O備要有數據的挖掘,包括心率,跑步的軌跡,GPS都要有。我們的耳機之所以在廣義上面成為可穿戴設備,是因為可穿戴設備是需要全天佩戴在身上的設備,無論手環也好,手表也好,項鏈也好,我們耳機最大特點是長時間可以放在耳朵上,我們跟別的耳機做出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把耳機這個產品做成一個全天候佩戴的,這其實是我們對于差異化的這么一個注解。
周大洲:我們從去年開始做關于穿戴式產品介入,傳統媒體介入這一塊很奇怪,很多媒體問,我們有一個感受,我們硬件設備商同質性比較強,我們主要是優伴健康管理平臺,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管理平臺做的事情是和更多的硬件軟件內容服務商進行整個的合作。我們希望做一個算法,我們現在通過硬件軟件的方式拿到所有的數據之后,我們不單純在手機APP上面或者網站上面,更多我們是希望給到使用者和用戶一個更好的指導和分析,我們希望下一步做出關于我們二代手環的研發,比如監測人體的血壓,我們希望通過血壓數據能夠做出一個關于心血管方面的預測,這些數據的算法我們認為對可穿戴設備或者說可穿戴這個行業來說更重要,所以整個的優伴健康管理平臺,我們現在在朝這個方面走。我們也是對所有的硬件,包括剛才了解到做耳機,泳鏡,這些數據搜集都可能成為收集人體數據的核心,最后我們提供一個合理算法的分析,這是優伴的情況。
雷波:這位朋友提的問題是所有的產業,不光是做可穿戴產業,所有的產業,中國的產業都需要考慮的,是企業家應該考慮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有代表性,提得非常好。我們做的產品現在有兩個,一是智能溫度計,二是智能泳鏡,游泳時候穿戴的泳鏡。我們做這個產品差異化主要從人的痛點出發,父母都知道小孩子生病的時候,尤其發燒,白天上班,晚上照顧他,擔心他發燒溫度太高,晚上基本輪流,半個小時一個小時起來給他量體溫,我們這個產品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交給手機,如果沒有連上,直接這個設備有一個報警,可以測量實時的體溫。我們現在所有的溫度計都智能測一個時間的溫度,針對這個痛點解決問題,改變我們的生活,讓年輕的父母徹底從小孩子生病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晚上睡個好覺。38.5度以內,你可以不用太著急,大人也可以休息,溫度太高可以處理一下。我們將來還會做更多的功能,比如精度會做得很高,小孩的父母用這個測你的周期,可以準確的在移動設備上面提醒你什么時候排卵或者即將排卵,甚至測到人的心率,即使體溫不是太高,但是心率嚴重超標,我們也會告警,這個產品主要從這個方面,這是一個痛點的角度出發做這個產品。
另外游泳的時候,面向專業市場,他需要知道自己的速度,這個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做這樣一個產品可以實時,你自己戴泳鏡,加這個設備在上面,可以看到游泳實時的速度,比如心率都可以顯示出來,就可以讓運動員專業訓練的時候,或者游泳的時候更積極發揮自己的體能。我們做這個穿戴重點可能還是從一個云平臺的角度,更多的是把這些數據將來需要跟醫療資源,或者跟專業的資源做嫁接,比如生病的體溫跟專業的醫療掛鉤,這樣可能產生讓他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硬件產品,而是一個體系的產品,就是一個更人性化的產品。比如你的溫度在多少,給你大量的建議,你應該怎么樣的速度,溫度不是太高的時候,你應該注意什么,應該怎么做,這個可能是我們做差異化比較重要的一點。云這個平臺是很重要的,數據可以實時傳到云上面去,而且可以分析,小孩子低燒可以上學,學校里面父母上班,就可以看到小孩子的體溫,這樣不用太擔心。我們主要從這個角度做這個產品,謝謝。
李繼鋒:從智能手表和手環講一下,這次展會我們廠家真還沒有意識到市場如此火爆,為6天展期準備的產品手冊和名片第一天就用完了,六位同事第一天展會完嗓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嘶啞,只好晚上回去到藥店買金嗓子了,這足以說明穿戴設備確實開始火起來了。關于這個產品同質化問題,我想第一點,廠家在開發產品的時候,開發者有沒有真正為最終的使用者從很多細節上面去考慮過,比方說智能手表,它有三點我覺得應該要每一個同行廠家都需要考慮的問題,這三點缺一不可:
第一 可裝飾性 智能手表不像手機,大部分時間手機在口袋里,手表在手腕上,美觀非常重要,首先得從視覺上吸引佩戴者
第二,舒適性,一個手機所有的功能集中在手腕上,現在可以實現,沒有一點問題,但是這樣一來會帶來一個問題,為能集成更多的部件和更長的續航時間,你的設備的體積不可能做到很小,會相當大,也會很厚,這勢必會產生一個袖口效應,冬天你穿小袖口衣服就會很不舒服;還有一個充電,如果手表一天一充或兩天一充,也會不舒服啊。手表的屏幕也是一個因素,屏幕如果像手機一樣屏幕總是關掉的,這就有點違背了傳統手表概念,看時間還得去按一下鍵或搖一搖手腕,多不方便,舒適性也打了折扣
第三,功能性,每一個廠家都需要有自己的創新,傳感器是可穿戴設備的重點,每個廠家都會在傳感器的物理設計和算法開發上花費大量的投資,如果只講通用的解決方案,完全可以把手機技術全部移上來,做成一個手機手表,這樣的架構就沒有多少創新了。說到這里,那我們的產品有什么不同之處呢?作為產品的設計者之一,我想腕帶設備的三要素(可裝飾性,舒適性,功能性)我們都有亮點,比如,全鋼(或全鈦)的手表金屬設計,皮膚自動感應器,內置的生物,光電傳感器就達8個之多,其中的雙溫度傳感器精度0.25度,可以探測皮膚和環境溫度,為更好的計算人體熱流量消耗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礎。四燈探測用于心率實時監測的PPG傳感器也是我們的產品的一個特點,如果您不能接受手表的一天一充和屏幕常態關閉,那我們的產品對您就是比較好的選擇,兩周的續航時間,待機時間兩個月,和屏幕永開啟是必須的;現在可穿戴設備如果說總是依賴手機,只是一個手機的附屬品,屬于手機配件類了,我們產品有藍牙和WIFI版可選,我們WIFI版同樣是全鋼結構,完全不依賴手機,可以直接上網,續航時間至少可以達到10天(WIFI功耗比藍牙要高),WIFI版的優勢在于:可以獨立做到遠程監測,比如您父母在另外一個城市,只要他能WIFI上網,您可以監測到他的身體一些參數實時數據(心率,溫度,活動情況等),如果說老年人突然跌倒,只要他在WIFI環境就可以提交緊急事件到遠端服務器自動報警,然后可以多種方式通知給他預存聯系人
為滿足不同的消費人群需求,另外一款是小巧的手環產品,如此小體積,同樣配置有我們心率感應器,我想這也是我們公司能被邀請過來和大家分享和交流的原因,盡管體積小,也八個傳感器內置,與我的手表不同點在于屏幕,這個顯示屏幕不同,用一個觸摸按鍵來操作菜單,同樣支持安卓和iphone手機來電,短信推送,2周以上的續航時間。
提問:你剛說的手表和手環現在賣多少錢?
李繼鋒:我們公司是外資企業,公司文化不同,所以手表和手環產品市場定位也不同,市面上也有80塊錢的手環,可我們的產品光成本就是80元的好幾倍了,如果說你一定要做出一個來,我可以做出50塊錢的手環,但功能單一,沒有多少亮點,我們不會出這樣定位的產品。其實產品每加一個功能并不等于開發時間就只增加一倍,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都是我們公司完成,比如這個皮膚感應器,現在它是關掉的,我皮膚接觸以后,它又是亮的,要達到這個功能,原理很簡單,但這個功能我們開發了很久時間考慮防水問題;游泳能不能監測?因為我們采用的這種心率感應系統是采用光信號,它的好處就是在你游泳的時候也可以佩戴,而且水下可以同樣的拿到你的心率和運動數據(注:現場演示)。
提問:這種情況下,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才能運用到,現在有一些高端的可穿戴,我想知道在未來爆發當中,怎么降低成本滿足大眾的需要。根據一些權威數據表示,未來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上億臺,怎么通過降低成本,現在可穿戴設備比較少用。
李繼鋒:這是很燒錢的行業,比方說蘋果采用SiP技術,把一個系統封裝到一個芯片上面,降低它的空間,我們公司目前規模小,做不到,因為光開這個芯片就是幾千萬的投入。但我們有我們的強項,很多在手機上的功能技術,它能不能充分的發揮到手表上來,現在有一個瓶頸在電池,電池沒有革命性的進步,手機上好的方案也很難在手表上完美實現,如果電池容量提高5倍,只要蘋果apple watch出來,我們全部沒飯吃了,但我想,至少這幾年我們還是有飯吃,我們不需要一天一充,或者兩天一充,對于這部分消費人群來說。比如全球1%的人必須要求“我買一個手表必須隨時可以看到屏幕,屏幕不能關,你的續航時間至少一個星期,或者兩個星期我才能接受“,假如這個人群1%,其中的0.1%是我們的用戶,我們企業就成功了,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我們的特點就是低功耗,并從每一個細小的細節為用戶考慮。比方說現在有一款國外品牌圓形的表,我不是說它不好,它也有心率感應,它有采用全鋼的表帶,但不能隨時調整表帶尺寸,在測量心率的時候就麻煩了,采用光傳感器測心率的時候,必須貼皮膚,假如把表帶做到合適的長度,這時候帶上很舒適,過一段時間就不舒服了,每個人手腕大小每天不同時間和溫度影響會有變化的,這說明表帶的選擇欠為用戶仔細的考慮。
雷波:我補充一下,我不是太同意這樣的一個問題或者說這樣一個說法。為什么,因為我們現在做可穿戴的產品,為什么突然這么火,是因為它改變了我們生活,解決了很多痛點,不要從成本的方向去衡量這個東西會不會發展,或者說將來會不會到來。更重要的是這個產品有沒有解決我的問題,這個產品有沒有足夠人性化,比如手表帶裝飾性,你的舒適,你的裝飾性,做得好不好,這個非常重要,而不是追求極致的成本。我想要做成本的話,國家也在講轉型,這個不應該是新興產業上面,我們媒體和企業應該要去宣揚的東西,蘋果它的用戶體驗非常好,所以它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得到了大家的愛護。也有很多人做產品,像深圳的華僑城也做類似的產品,蘋果出一個,他復制一個,東西很爛,成本是很低,但是三五年以后他還在嗎?這個問題更多在于這個產品上面有沒有認真的解決人的痛點,有沒有把這個產品做出超乎你的想像,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張國新:問到成本的問題,解決問題最重要,國家在半導體有一個很大的政策,政府頒布了1200億半導體專項扶持資金,未來有一些傳略性部署要做。做可穿戴產品有幾個要點要做,體驗好、解決問題這是首先最重要的。
第二,用戶可接受,現在的可穿戴產品非常多,我甚至看到一些情趣用品,用戶能接受哪些,我覺得它有一個范圍。好一些做得比較簡易的,我不明白這么簡單的產品為什么賣得這么好,用戶能接受,這是很重要的概念。另外一個成本的概念,整個社會隨著創新的文化整個在改變,慢慢有一點會有氛圍在里面,尤其深圳這個地方,大家接受創新的東西,體驗好的東西,這一點跟以前不一樣。比如老一輩的人可能一個比較貴的蘋果6,他不會接受。美國很多創新產品能夠長期生存下去,美國市場很容易拿到投資,拿到第一筆定單,很大原因是消費的文化決定了。說到成本問題,還是要突破關鍵技術,這些關鍵技術沒解決,成本降不下來。做可穿戴有兩種做法,一種是高大上的做法,比如三星做的手表,三星花上千萬的美金跟歐洲一個公司合作,所有的關鍵器件是歐洲公司做的,我們現在中國做的最先進的工藝是海絲的4720芯片,這樣的工藝支撐著它做。5000美金花下去,不知道現在在座的哪個可穿戴可以花這么多,這是一種高大上的做法。這個做法一定導致它的成本的競爭力。
另外一個做法在網上,最草根做法,現在大家對眼鏡很關注,我看到一個創意,可能網上也很多,價格100塊錢。如果3D眼鏡,其實不需要任何東西,手機插到眼鏡插槽里面,這個插槽直接戴著眼鏡就可以了,做一個簡單的軟件,把3D的視頻分成兩個眼光觀看,這就是谷歌眼鏡,它只是一個架構,然后配了一個簡單的軟件,這個大概賣100塊錢,最草根的做法。未來的成本,我覺得我們中國人還是很有特色的,但是我們要想辦法掌握真正的關鍵技術,這是我最后想說的。
提問:我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我的問題本來三個,考慮到其他同行也有問題,濃縮成一個。國內有很多可穿戴設備這樣的廠家,行業內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何看待這樣一個問題?
張國新:我們正在做局域網的標準,其實有點像物聯網,但是其他的一些,跟藍牙、WIFI、低功耗,電源管理,包括無線充電,每個細分領域都是有國際標準,未來我覺得非常好,我們在給深圳市產業報告的建議里面也把標準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我覺得這一塊是現在最需要要加強的。我們中國產業如果想健康有序的發展,我覺得標準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
深圳電臺:剛剛提到健康大管家的概念,穿戴式的企業提出這樣一個概念,怎么看待這個做法?第二個問題,請問一下優伴,我們提出一個健康大管家的方式之后,硬件方面、感觀度方面下一步有什么樣的規劃?
張國新:互聯網的運營是核心的概念,怎么做到運營體驗好,現在都是說大數據,都是想獲取大量的數據,數據之后的分析和智能化很困難,可能獲取數據很容易,但是做到用戶有用的數據分析,甚至有價值的行為引導,或者健康的干預,我覺得做得不是很到位。不是企業技術的問題,可能產業政策也有一些缺失的地方。
周大洲:我把目前的情況說一下,我們現在做的一個“三元三放”的平臺,首先對于硬件的開放,接受所有的相關人體數據收取,采集這種硬件,把硬件數據拿上。
第二,做軟件開放,也就是我們拋開所有的硬件采集人體數據以外,通過軟件本身收集數據,這個數據對我們來說也是有意義的。另外針對商業服務的這么一個內容開放,這個開放就是我們要做的一個健康管理平臺的O2O的一個線條,我們在所有的用戶拿到這些健康的數據之后,我們現在是跟華為的健康云做一個合作,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數據在健康云上面進行運作,這一部分的數據我們加強我們的算法。我們也知道去年開始,大家接觸到穿戴式產品可能更多是耐克的這些,但是這些硬件的一些數據,他們很多算法是歐美人群的算法支撐他們展現的方式,中國市場來說,亞洲人整個身體功能性能跟歐美人群不一樣,我們現在在做的就是拿到了中國人數據之后,我們怎么樣找到一個最符合中國人的健康預測和健康分析的最后的算法。我們下一步優伴平臺主要的核心在算法上面進行深入的一個研究和開發。
至于硬件上面,剛才也聽了大家說到硬件的形勢和形態,對于血壓這部分收集也是我們需要做的,我們這次也把第二代手環的圖片在現場展示,但是沒有拿過來。原因就是我們現在做最后的組裝,這個手環會成為一個不需要進行充氣、加壓的方式,單獨動脈的方式檢測到你的血壓,我們希望拿到人體血壓心率數據,更多做關于亞洲人甚至中國人的健康預測,這個可能是我們對于整個穿戴式產品在優伴平臺上,希望做得跟其他品牌不一樣的東西。包括我們這個秤,大部分市面上是方形,我們是圓的,圓形工藝就復雜一些,另外在算法方面也比市面上大概是16到18的算法,我們這個秤最終達到33的算法,我們能夠通過這些算法,通過這些搜集到的數據能夠提供給使用者更多的健康方面的一些指導。
提問:我是南方都市報記者,張院長剛才回答的那個問題,我追問一下,現在受產業政策缺乏的困擾,您能不能細致講一下。博冠,我有跟你客戶經理聊過,你們還沒拿到醫療器械的許可,這個方面你們感覺官方有沒有一些設卡?
張國新:談不上缺乏,應該是產業發展太快,需要政策的跟進。健康大管家這個概念,健康這個產業跟醫療機構的政策、管理模式,產業鏈關系非常密切,最簡單的模式就是我們現在做的前端管理,優伴是廣電集團的下屬企業,到底有沒有可能跟社保掛鉤,像醫保,因為這些如果不能解決會比較難發展。我們醫院現在也在研究一些改革計算的范疇,其中有一塊在研究助聽器芯片,這個領域已經變成了傳統的醫療產業設備,我們今天消費電子產業鏈現在很難進入,因為它做到了很多政策,它需要驗配,需要醫療器械的進入,需要認證,發展到今天門檻已經不是那么高了,但是現在一個老人配一個合適的助聽器要4000塊錢,這里面可能是一個產業發展比較快,需要政策的跟進,這些政策的跟進是跨行業和跨部門的,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對一些產業發展來講,也確實需要跟進這樣的東西。
雷波:我們的溫度計產品跟剛才提到的標準的問題,其實溫度計產品用在人體就叫體溫計,體溫計國家有標準,我們已經啟動了做這樣認定的工作,會拿到這樣產品的注冊號,對企業的資質也需要做醫療器械的認定,我們現在已經在做。產品正式售賣的時候,我們肯定把所有的證拿到才可以正式售賣。如果用在其他的地方,比如說我用這個測水的溫度,就不需要受這些制約,我們的情況大概是這樣。
現在拿證難度比以前更難一些,我們詳細調查過,政府現在管理是越來越嚴格,細致。以前可能拿到注冊證書相對比較容易,現在非常嚴。當然以前可能說政策收費,現在沒有,但是管理反而更嚴格,我覺得對行業發展是好事。我講一下我們兩個產品的另外一個是望遠鏡,我們是國內行業第一。
提問:我剛剛從可穿戴發展論壇過來,在咱們論壇上有一個同業說到,各家做的產品和服務都是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需求,我們看到現場有做眼鏡、耳機、秤、手表的,整個可穿戴市場當中比較分散,能否為我們做一個解答,未來當中如何規范的做整個可穿戴設備生態圈,以及做到資源整合,以及信息互通兩個相互融合的最大效應?
張國新:我感覺其實這個時代的變化,我們做半導體認證more moore、more than moore是比較困難的,more than moore做起來更有挑戰。比較通俗來說,我們從過去通信出發為標志的信息時代,現在走到了智能化的時代,所以才有更多穿戴設備,我們研究院核心的方向就是研究感知技術,穿戴設備就是感知數據的基礎,優伴他們把感知跟云做在一起,我覺得這可能是最主要的方向。我感覺在這個方向里面,整個解決方案應該是圍繞感知計算里面,IBM一年前就發布了重大戰略,感知計算是他們的一個重要戰略。我經常在深圳市各場合呼吁大家重視感知計算,大家理解的不一樣,合作伙伴理解可能是底層設備,傳感器都屬于這一塊;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只有大數據、數據挖掘、數據計算才算感知計算,我覺得感知計算應該包含了傳感、芯片、可穿戴設備,以及上面云數據,包括云計算,包括數據挖掘這種智能的識別,這個范疇的東西我覺得需要長期的發展過程,但是它確實標志著我們走向了智能化的時代。人文的時代,我覺得需要這樣一個智能化的裝備來支撐。我看到一個微信,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我覺得智能化的時代來了,它的標志就是可穿戴設備大量的普及。這次展覽還有一個機器人,我覺得它都是標志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智能化的時代剛剛開始。
提問:問一下張院長,介紹一下深圳可穿戴產業的情況,我之前問過一些企業的從業人員,感覺到不是特別的深入
張國新:這個問題很難,我拿了一份市科創委委托企業的產業報告,我們大概粗略調研了20家企業,整個深圳情況看,產業鏈布局還是很全的,這是我們非常好的地方。未來的情況看,盡管我們有這么多關注可穿戴產業的企業,但是我們關鍵技術還是有點不足。我今年去臺灣看了很多,我們在可穿戴技術支撐實際上是有差距的,剛才我們交流也在問,藍牙的功耗做到多少,他說下一步做到幾個毫瓦,但是實際上幾個毫瓦現在就需要,不是未來才需要,現在如果沒有幾個毫瓦的藍牙設備,藍牙用一個月是很困難的事情。這里面我覺得關鍵技術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一個可穿戴設備跟智能化時代的結合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單點的智能化其實不是智能化,只有一個全方位的,主網的智能化,局域網這樣的概念才有可能成為智能化真正成功的時候。
南方都市報:現在所有的都集中在醫療上,其實產業的多樣性沒有發揮出來,你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張國新: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我覺得在中國做醫療產業很難,醫療分二級、三級各種認證,認證一個真正的三級醫療設備,我估計一個新企業沒有兩到三年根本搞不下來,這個不光說政策不對,醫療設備人命關天,有一些嚴格的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可穿戴將來智能化的時代涉及的范圍很多,我看到一些小的創新也很有意義,比如我最近看到一個蛇口的公司做的人體檢測女性皮膚干濕度,很簡單就賣100塊錢,挺好的。我看到一些企業幫你檢測睡眠質量,還有一些做類似于便民服務,用可穿戴設備做的,我覺得絕對不僅僅是醫療健康,醫療健康和可穿戴聚焦的點最熱,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地方,這只是一個點,未來可穿戴隨著智能化時代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但是它一定要解決很多關鍵技術。
楊云:我們現在最后解決的是一個長時間佩戴的問題,耳機作為可穿戴最大的優勢除了可穿戴之外,其實頭戴式產品會比較多一些,它在采集數據更有優勢一些,這也是我們下一代產品需要考慮的,我們除了往這方面靠之外,也會借助新的平臺,跟一些成熟的平臺合作,包括優伴這樣的平臺。
主持人(張榮剛):時間關系,提問到此結束,大家如果對相關的企業和產品,乃至發展趨勢有深度的采訪需求,可以跟臺上的嘉賓繼續咨詢或者事后聯系,感謝大家的光臨。
張國新:這個問題很難,我拿了一份市科創委委托企業的產業報告,我們大概粗略調研了20家企業,整個深圳情況看,產業鏈布局還是很全的,這是我們非常好的地方。未來的情況看,盡管我們有這么多關注可穿戴產業的企業,但是我們關鍵技術還是有點不足。我今年去臺灣看了很多,我們在可穿戴技術支撐實際上是有差距的,剛才我們交流也在問,藍牙的功耗做到多少,他說下一步做到幾個毫瓦,但是實際上幾個毫瓦現在就需要,不是未來才需要,現在如果沒有幾個毫瓦的藍牙設備,藍牙用一個月是很困難的事情。這里面我覺得關鍵技術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一個可穿戴設備跟智能化時代的結合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單點的智能化其實不是智能化,只有一個全方位的,主網的智能化,局域網這樣的概念才有可能成為智能化真正成功的時候。
南方都市報:現在所有的都集中在醫療上,其實產業的多樣性沒有發揮出來,你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張國新: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我覺得在中國做醫療產業很難,醫療分二級、三級各種認證,認證一個真正的三級醫療設備,我估計一個新企業沒有兩到三年根本搞不下來,這個不光說政策不對,醫療設備人命關天,有一些嚴格的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可穿戴將來智能化的時代涉及的范圍很多,我看到一些小的創新也很有意義,比如我最近看到一個蛇口的公司做的人體檢測女性皮膚干濕度,很簡單就賣100塊錢,挺好的。我看到一些企業幫你檢測睡眠質量,還有一些做類似于便民服務,用可穿戴設備做的,我覺得絕對不僅僅是醫療健康,醫療健康和可穿戴聚焦的點最熱,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地方,這只是一個點,未來可穿戴隨著智能化時代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但是它一定要解決很多關鍵技術。
楊云:我們現在最后解決的是一個長時間佩戴的問題,耳機作為可穿戴最大的優勢除了可穿戴之外,其實頭戴式產品會比較多一些,它在采集數據更有優勢一些,這也是我們下一代產品需要考慮的,我們除了往這方面靠之外,也會借助新的平臺,跟一些成熟的平臺合作,包括優伴這樣的平臺。
主持人(張榮剛):時間關系,提問到此結束,大家如果對相關的企業和產品,乃至發展趨勢有深度的采訪需求,可以跟臺上的嘉賓繼續咨詢或者事后聯系,感謝大家的光臨。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