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創維數碼控股有限公司發布了其在國內彩電行業的收官年報。2014/2015財年(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業績顯示,集團營業額401.35億港元,毛利80.23億港元,毛利率為20%,集團包括一次性收益在內的總盈利33.5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33.8%。
不過,作為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更關注兩個指標,一是集團營業額較去年僅微增1.7%,增長緩慢;二是平均銷售單價2577元,較去年同期的3051元大幅下滑。楊東文解釋,這兩個數字說明國內電視行業面臨存量天花板,銷量下滑加大了企業的經營壓力,同時,銷售單價下滑也給集團維持穩定的毛利率提出了挑戰。
應對壓力,楊東文給創維開出的藥方是2015年加深智能化、多元化和國際化。以上三個藥方同時也是國內其他電視巨頭的調整方向,因此創維要邁過500億元銷售門檻,實現2017年再造一個創維的宏偉愿景,路徑肯定不會平坦。
在采訪中,楊東文多次表達對海外市場的期望,可以看出他希望藉此規避國內市場價格戰、遏制平均銷售單價的下滑,但中國企業向海外擴張并不是一個新藥方,更走過很多彎路,創維的海外再造之路同轉型一樣不會平坦。
智能戰略重于互聯網化
靠海外市場再造一個創維
記者:國內彩電銷售整體下滑,創維2014/2015財年彩電銷量也沒有達到預期,平均銷售單價下降也非常明顯。未來,彩電銷售的增量空間在哪里?
楊東文:2014年整個彩電行業銷售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國家取消了家電銷售補貼,二是整個行業面臨增量天花板,創維同樣在本財年銷量有所下滑。而平均銷售單價下滑有兩個原因,一是面板成本按年在下滑,電視本身存在降價空間,二是網上銷售產品的比例在增長,酷開品牌本財年銷售55萬臺,占全年國內945萬臺總銷量的6%。網上銷售也拉低了平均銷售單價。
未來,彩電銷售的空間在智能機和海外市場。現在彩電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轉型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企業必須抓住這種變化做調整,創維也一樣。諾基亞當年已經把功能機做到了極致,但就是沒有判斷出向智能機轉型的趨勢,調整不及時而大潰敗。
另一方面,集團提出2017年要在海外再造一個創維,實現1000萬臺的銷量,其中自有品牌要占到30%,OEM、ODM產品占70%。去年,海外銷量中自有品牌占有率只有13%。創維開拓海外市場采取的是穩步推進的策略,在海外先后收購了合作多年的南非廈華工廠、德國METZ品牌,現在還在尋找并購對象,尤其是東南亞的海外工廠,這是整體布局的一個節點。在并購上,創維不會激進,仍會選擇“先戀愛后結婚”的穩妥方式,像南非廈華、METZ都是此前與創維有過三到五年的合作,雙方非常了解后才選擇的收購。
從財報可以看出,創維白電業務去年增長明顯放緩,對利潤的貢獻也不多,為什么2014年還選擇進軍空調行業,創維對白電業務做何定位和調整?
楊東文:單打冠軍不好當,總會碰到天花板,創維選擇多元化也是必然選擇,但白電業務怎么做,怎么運營非常關鍵。創維三年前就推出了冰箱冰柜和洗衣機,在已有創維渠道銷售,增長很快。但這三年主要是解決供應鏈和產能問題,重點不在銷售。現在產能問題解決了,達到10億元以上的銷售規模,就不能再用粗放的、順帶式的方法來銷售,必須走專業化的道路,建立專門的冰洗銷售團隊和售后團隊,同時開拓海外市場。現在是集團白電業務的調整期,但創維的白電業務勝在沒有包袱,可以輕裝前進。
今年對白電,我們的目標是冰箱冰柜200萬臺,洗衣機100萬臺。空調是剛進入的品類,第一年我們希望做到盈虧平衡,銷售目標是60萬臺,國內國外同時啟動。在白電業務上發展,創維會堅持以改善和把握企業經營質量作為重點,做好中高端智能產品,完成多元化布局。
除了靠硬件銷量的增長帶來營收增量,其他電視廠商已經在基于已有市場存量硬件作為平臺來做運營,靠運營來增厚收入,這方面創維有哪些計劃?
楊東文:在運營方面,創維從去年開始已經在嘗試,今年會加大力度。截至2015年6月19日,創維智能電視的累計激活用戶數已經達到1054萬,日活躍用戶數超過313萬,日增加激活用戶16517,這樣規模的用戶群體已經具備做平臺運營的條件。
今年將是創維智能電視用戶運營的元年,從今年起的三年內,創維將在影視、廣告、游戲、教育、購物、旅游等6大領域通過大數據運營,爭取實現8000萬元的收入。不過,創維不會像樂視、小米一樣做內容,而是采取合作的方式,目前已經與騰訊確定在視頻、游戲上的聯合運營與合作。在廣告方面,目前也有某酒企出價3000萬元,想買斷創維電視的開機廣告,但集團目前還沒有答應,主要是考慮開機時間短且有一定的稀缺性,要慎重,同時客戶的品牌與創維的品牌也要有一定的關聯度。
現在小米、樂視作為彩電行業的新生力量,其打造生態鏈的商業模式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在這方面,創維有何看法,將會做哪些調整和布局?
楊東文:前段時間小米、樂視的口水仗,都是通過對方打造的生態鏈中的弱點去攻擊對方。我認為,未來各個平臺的視頻內容一定是趨同的,而且視頻內容版權方也不會獨家授權,像美國NBA這樣的獨家內容,必須要花大價錢才能得到。同時,市場上還沒有哪家視頻內容運營模式獲得贏利,因此創維未來也不會進入內容領域,只會選擇合作方式,發揮渠道作用,用渠道通過精細化運營分享市場。
像小米做電視,盡管量不大,但帶來了一些互聯網的操作方法和手法,給整個行業帶來一定的沖擊,包括價格的沖擊、商業模式的沖擊,還有品牌傳播的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整個行業的轉型速度的加快,電視行業又重新引起了各行業的關注,變成向智慧家庭或智能家居的產業布局。
雖然電視廠商在硬件收入上碰到比較大的運營困難,但后臺服務收入的轉型速度在加快,這是值得特別關注的行業背景,就是說雖然有經營的壓力,但更要看到未來的希望。我們也在思考,現在電視行業的轉型,未來產生的真正大鱷會不會來自互聯網企業?還有,傳統的家電企業轉型速度慢的,會不會像諾基亞一樣被淘汰掉?
但具體到轉型,各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做法。作為傳統企業,創維專門成立了一個互聯網電視品牌酷開TV來參與跟小米、樂視的競爭,海信也成立了一個這樣的品牌參與轉型和競爭,TCL在加強官網的建設。我們本身有酷開平臺的建設,相對步伐走得比較快一些,有新的品牌來參與,有后臺能力的建設。
創維數字作為創維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其主打產品數字機頂盒已經占據領導地位,這款產品如何實現創維的智慧家居戰略?
楊東文:OTT盒子去年總共銷售2000多萬臺,實現收入43億港元,在國內繼續保持絕對第一的市場份額,出口也排在第一。其實,創維做多元化,進軍白電,更多也是基于創維整體智慧家電多終端戰略的考慮,以此搭建起硬件構架。而機頂盒更是承載創維OTT戰略的主要載體,目前市場存量已超過1000萬臺。我現在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互聯網企業搞多元化,賣手機、電視,甚至汽車,就叫建生態鏈,制造企業向多領域擴張就叫多元化,就要背負不專業、盲目之類的指責。我相信,堅持做硬件一定會賺錢,但創維的選擇會是智能硬件。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