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彩電市場迎來了去年以來的首次回暖,各大彩電都摩拳擦掌想要緊緊的把握住此次機會。然而,此前在中國市場占有高分額的洋品牌,嚴重衰退,大有集體退守本土的趨勢。
反觀國內,大好的銷售形勢刺激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才開始進軍彩電市場,2015年上半年可以說是異軍突起,來自互聯網、傳統家電、廣電、IT等各行各業的企業們如雨后春筍,初露頭角。
外來品牌大受冷落 彩電行業競爭趨勢改變
今年1月,松下關閉位于濟南的彩電工廠,這是其在華的最后一個彩電工廠,標示著松下未來邊緣化的地位。同樣,東芝從3月起退守日本,僅在日本本土生產和銷售。
還在堅守的索尼和夏普則處于虧損的陰影之下,其中索尼虧損六年,夏普則在2013年扭虧之后再度陷入虧損。
夏普近來正式宣布,2016年3月前將出售位于墨西哥的電視機工廠。這是繼夏普出售波蘭電視工廠后對電視做出的決定。按照夏普電視的計劃,夏普在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工廠也將面臨調整。
韓企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三星電視、家電業務所在的消費者家電部門一季度虧損約1400億韓元。
LG電視所在的家庭娛樂事業本部也在一季度虧損62億韓元。
當電視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單純依靠中國市場代工及將中國市場當做低價產品銷售地的國外品牌們已經無法生存。
就目前來看,無論是中國的傳統彩電廠商還是崛起的樂視等互聯網企業,在顯示技術以及外觀設計上已經與國外不相上下,國外品牌敗退中國顯得理所當然。
現在的彩電市場不再依靠競爭硬件與價格,而是在努力打造一個新生的娛樂生態系統。而國外品牌的衰退也意味著國內彩電日益成熟,然而國內也不是風平浪靜,行業競爭相當慘烈。
彩電品牌日漸多樣化 傳統品牌積極應戰
春節前,國內民營電信運營商鵬博士發布其首款智能電視——大麥電視,音樂有和樂視PK的意味;5月,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歌華有線也進軍智能電視領域,推出了名為歌華電視4K融合一體機,;同時,互聯網電視牌照方CIBN也推出了其全新的智能終端產品品牌——CAN。
緊接著,并入蘇寧的PPTV也對外宣布三款智能電視新品,更為勁爆的是原上海文廣董事長黎瑞剛掛帥的微鯨科技將在8月推出名為微鯨電視的首款互聯網智能電視。他們從擅長的內容入手,向互聯網電視發起沖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彩電廠商也學起了手機廠商,紛紛設立單獨的互聯網電視品牌。創維推出酷開品牌,今年4月更是宣布正式獨立運營,在組織架構上脫離創維,讓經營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康佳推出KKTV品牌,也宣布成立公司獨立運作,希望在線上再造一個康佳;聯想也推出了名為17TV的智能電視互聯網品牌,主攻線上市場。
互聯網品牌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價格優勢,打破了傳統彩電維持的價格水平,而隨著科技的發展,80、90后逐漸擁有購買能力,年輕人大多熱愛網上購物,逐漸由了線上的彩電銷售開始擠壓線下的趨勢。
傳統企業擁有完整的生產線,可控的成本支出,若能完美打通線下線上,形成“O2O”的銷售模式,還是能搶回被互聯網品牌奪走的地盤。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