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發布報告稱,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排行榜上,三星排名首位,蘋果位居第二,我國的華為和小米分別列第三、第五位。同時,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也發布報告稱,小米在今年第二季度國內智能機市場的份額為15.9%,重新成為中國最大智能機廠商;華為市場份額為15.7%,排名第二;蘋果降至第三位,隨后是三星和vivo。
盡管各家調研公司的數據采集模式和統計口徑略有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智能手機領域“中華酷聯”率先破局之后,華為、小米、vivo、聯想、魅族等一批國產廠家已經完成了一次對蘋果、三星等強大國際巨頭的逆襲,上演了一幕“王者歸來”的好戲。
國產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節節攀升固然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國產手機在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領域仍有短板,要想真正從手機大國變為手機強國,必須努力尋求核心技術的突破。
互聯網模式改變規則
在此輪國產手機迅速崛起的背后,有一種現象不容忽視,那就是互聯網手機的崛起,其中小米就是典型代表,其他包括華為旗下的榮耀,聯想旗下的樂檬等等。正是互聯網手機的后來居上,才使得國產手機近年來再次崛起。
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提煉出互聯網思維的七字箴言:“專注、極致、口碑、快。”而中國互聯網手機的異軍突起堪稱是對這七字箴言的絕佳詮釋。
當三星、HTC等國際品牌還在中國市場采用傳統的國包、省包、地包、零售店等多層渠道進行銷售時,中國的新興互聯網手機品牌已經在品牌、營銷、渠道上與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緊密結合,跨過傳統品牌的層層分銷模式,通過公司官網和眾多B2C電子商務平臺直接面對消費者。而線下傳統渠道受益于品牌在互聯網上的廣泛傳播而供不應求,甚至進行溢價銷售,這在傳統品牌是難以想象的。
而手機品牌公司高層與廣大用戶在社交網絡上的零距離溝通和交流,吸引了大批用戶成為各品牌的忠實粉絲。在粉絲的參與下,產品的研發和后續升級都更有針對性,更能抓住用戶的“痛點”。有了粉絲群體,企業不只是不用擔心產品研發前的需求調研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帶來直接的利益,形成所謂的“粉絲經濟”。
低成本全新的互聯網推廣模式、全新的B2C互動推廣方式,已經成為國產手機企業在中國市場不斷擠壓國際品牌空間的法寶。
快速高效的供應鏈是強大后盾
眾所周知,iPhone大都是在中國制造的,同時中國也是iPhone零部件供應量最大的國家,共有349家供應商為蘋果供貨。受益于大量國產供應商的崛起,中國手機品牌也有了跟國際品牌一樣的供應鏈資源。
不同于國際品牌的元器件的全球采購,中國新興互聯網手機廠商大多數都在本土采購,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也全部在國內完成。由于研發靠近供應鏈,供應商在設計階段就介入,使得研發速度加快,硬件成本下降和品質提升,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快速提升,迅速推動了中國品牌的提升和轉變。
通過梳理國產手機廠商供應鏈可以發現,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模式已經發生深刻變革,并開始深度參與國產手機品牌的市場大戰,甚至海外市場布局之中。比如,在小米、華為、聯想、魅族,甚至錘子等新入市場品牌的身后,在近兩年不斷爆發的手機市場大戰背后,都少不了聞泰、龍旗、華勤、天瓏等ODM公司的參與和支持。此前,很多國際品牌也會找一些IDH(第三方研發設計服務提供商)和單純的代工廠為其提供產品設計和生產服務,但相對于ODM模式仍顯得不夠高效,產品性價比也比較低。而自己開發的產品受限于人力和供應商的選擇,導致成本高企,無法與中國新興手機品牌競爭。
目前,國內ODM公司無論從產品定義、產品研發、成本控制、質量保證、供應鏈管理上都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所以以聞泰為代表的ODM企業已經取代純研發設計和純代工企業,成為新興電商手機品牌廠商推出高性價比機型的不二選擇。甚至聞泰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設計和制造企業。把產品研發和生產甚至軟件開發與服務器建設都交給ODM公司后,手機廠商可以把更多精力和資源放在品牌宣傳、市場營銷和渠道建設上,這也是紅米、樂檬等互聯網手機品牌能異軍突起的根本原因。
核心技術突破已刻不容緩
此前,提到國產手機,不可回避的就是核心技術的缺失。很長一段時間,從芯片、攝像頭、存儲器、屏幕等硬件,到操作系統等軟件,大部分國產手機都采用進口產品,我國手機產業基本已淪為“世界零件組裝加工廠”,攝像頭、屏幕、存儲器一般是日韓或我國臺灣地區的,操作系統多是美國安卓系統,芯片基本是美國高通或我國臺灣聯發科的,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命門”幾乎都攥在別人手中。
以芯片為例,我國每年生產全球近八成的手機,但自主芯片卻不到3%,我國每年進口付出的代價超過2000億美元。還有攝像頭,幾乎所有的國產手機里上點檔次的攝像頭都從日本進口,以至于一段時間日本廠家要限制向小米供貨,嚇得小米高層連忙去“勾兌”關系,實在是被動。
可喜的是,在這一輪國產手機的崛起中,以華為為代表的一些優秀企業已經在手機核心技術的攻關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如今,華為已經開發出自己的手機CPU——海思系列芯片,并已經應用在Mate系列、P系列、D系列、榮耀系列等一大批暢銷產品中。華為采用海思芯片的戰略,無疑也成為華為手機在這個“高端手機用高通、低端手機用聯發科”的時代里的最大亮點,讓華為手機在芯片層面上與眾多手機廠商產生巨大差異。據悉,華為還在開發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應該說,華為在手機核心技術上的突破,為其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主動,華為手機在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三就充分證明了其核心技術的含金量,同時也確保了華為手機能取得高額利潤。
不僅如此,在配合運營商的最新網絡技術升級方面,國產手機也拔得頭籌。在電信、移動公司發布“4G+”戰略的背后,中興努比亞、華為、酷派等也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率先發力支持。
從長遠看,國內芯片、存儲器等核心基礎設備企業不僅面臨稅收、融資等障礙,還正遭受高通等巨頭的全面“圍剿”,發展困難重重。為了進一步培育我國手機產業在核心技術上的競爭力,國家應進一步采取加大稅收優惠、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成立專項扶持基金、加大政府采購力度等方式對產業進行扶持。此外,應鼓勵收購兼并擁有手機專利的國外企業,建立知識產權“專利池”,加強企業技術實力和對產業鏈的掌控能力。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