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彩電企業海信與創維圍繞ULED和OLED打響的這場市場商戰,表面看就是一場“內斗”:創維與海信在爭奪市場話語權。實際上卻是LG幕后操縱下展開的一場“外戰”,本質上就是中國的ULED技術與韓國的OLED技術較量,只不過是一家中國企業拿別人的劍在刺殺另一家中國企業,最終成就了造劍人。
近日,在中國彩電市場上,由創維與海信兩大巨頭“圍繞OLED與ULED的爭論”,引發整個彩電業及家電行業媒體圈的熱烈討論。
其實,這場爭論反映出來的是當前彩電企業的競爭焦點與核心,開始由內容之爭又回歸到了顯示技術,從軟件的競爭回到硬件的競爭。
先不論這兩項技術,到底哪個好哪個差。但從這一輪競爭本身來看,就有兩大看點:一是,好的方面,在新一代顯示技術上,中國企業的技術終于可以與外資企業進行正面PK,而不是被外資企業掌握完全的話語權,這正是海信的ULED阻擊創維的OLED;二是,壞的方面,并不掌握OLED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卻通過“內戰”的方式,成為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推廣的先鋒軍和領頭羊。
可以說,當前的這場海信與創維的戰役,本質上就是一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略。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終的受益者,不一定會是創維,或者海信,很有可能是來自于韓國的LG集團,也是當前唯一在全球力推OLED電視的企業。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得從中國彩電產業的發展歷史說起。縱觀全球彩電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彩電業經歷CRT時代、平板時代、互聯網智能時代三個競爭階段。
在CRT時代,彩電企業的競爭要素是顯像管,主導者是日本企業。當時中國企業并不具體這方面的優勢資源,在CRT時代,中國企業通過低價格戰才開始搶奪話語權。當時的長虹電視、熊貓電視盛極一時,成為全球彩電企業的領頭羊。
可惜,好景不長。在平板時代,LCD、LED等顯示屏品質成為核心競爭點,主導者成了韓國企業。這個階段持續的時間最長,直到2010年前后。要知道,在從CRT到平板的過渡之中,中國彩電企業從落后于日本企業,到落后于韓國企業,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直以來的缺乏顯示屏和芯片的研發和創新。這兩項要素一直控制在日韓企業手中,中國企業在近20年的時間里一直處于“缺芯少屏”的狀態。
在互聯網時代,軟件和內容的豐富性成為企業爭奪的對象。然而這一階段持續時間最短,也就3-5年左右的時間。因為內容的同質化以及廣電總局的政策管制等,這已經無法成為企業的差異化優勢。
現在,創維與海信這兩家中國彩電行業的領軍企業,又掀起了新一輪顯示技術戰爭。最終的結果,卻是中國企業惡戰讓旁觀者LG成為最大的贏家。
因為,在OLED電視產品上,中國企業完全沒有任何技術優勢,就是LG集團的“搬運工”和“組裝工廠”。更為重要的是,當創維拿OLED與海信的ULED競爭時,就是一場“外戰”被美化為“內戰”,讓兩家中國企業市場打架,成就了韓國企業的商業意圖。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