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面板產業近年來在平板裝置衰退、手機市場飽和的情況下陷入瓶頸。不過,在微軟及蘋果先后推出融合筆電與平板使用模式的二合一裝置后,其他PC品牌業者也已加入戰局,可望拉抬10寸以上中大尺寸觸控面板需求,為觸控產業帶來新的成長契機。
[@B]二合一新設計刺激 觸控面板市場迎曙光[@C] 觸控面板在手機的滲透率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在2015年已經高達81%。不過,總體手機市場的成熟與飽和也讓過去幾年的高成長逐漸進入尾聲,預計2016年觸控面板在手機應用上也僅約有7%的成長幅度。
平板電腦雖然有100%的觸控面板滲透率,但是在大尺寸智慧型手機的侵蝕,與經歷迅速的市場高成長期后,已經連續兩年的負成長,2015年竟有高達13%的衰退幅度。
2012年時,觸控產業原先預期筆記型電腦與Windows 8可以接替2010年興起的平板電腦帶來另一波的成長,但卻是事與愿違。如今筆記型電腦的觸控滲透率也約在10%左右,而且需求顯得遲滯,甚至可能在未來進一步衰退。
不過同時間,二合一(2-in-1)的新設計卻在2015年時得到了使用者的肯定,為較大尺寸的觸控面板市場帶來曙光;另一方面,二合一的設計也讓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之間的界線更加模糊。
筆電整合觸控之路
由于有之前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成功案例,微軟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Windows 8到消費市場時顯得信心滿滿,連帶地,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觸控供應鏈也是躍躍欲試。但是從2013年到2015年之間,觸控面板在筆記型電腦的滲透率一直沒有起色,始終維持在10%左右。經過產業這三年一再地嘗試與摸索,如今大致上可以歸咎于以下四個原因。
首先,不像智慧型手機在過去這幾年處于市場的正向成長階段,筆記型電腦在導入觸控面板時已經是高度成熟的市場。
再者,觸控面板一開始的成本偏高,2013年上半時出貨比重最高的14寸到15寸等級約需要50到70美元,這對市場已經相當成熟的筆記型電腦來說,觸控作為一個建議(Nice-to-have)但非必要(Must)的功能,對整機的成本負擔確實太重。
第三,Windows的使用目的偏生產力導向,原有的人機介面(鍵盤與滑鼠)其實相當能勝任需求;而且要改變長久以來對Windows的使用者行為和目的需要時間。況且,Windows 8一開始的使用者介面、使用經驗與生態體系的完整度,跟iOS和Android實在相差太多。
第四,掀蓋式的機型設計(Clam-shell Form Factor)自東芝(Toshiba)于1985年提出后,已歷經30年仍歷久彌新,但卻不適合觸控模式的人體工學,而這不是從轉軸(Hinge)的扭力可以改善的。
在這些原因中,成本的因素已經舒緩甚多;10寸到15寸左右的觸控面板如今約在15到25美元,三年下來的衰退幅度超過50%,面板廠甚至嘗試過On-cell但不帶表面玻璃(Cover Glass)的低價方案。不過即使如此,觸控的滲透率還是無法提高,顯然觸控面板成本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作業系統方面,Windows 10相對于Windows 8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改進,讓新一代的圖形使用者介面設計(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更合適觸控模式的使用,重新打造的Apps在使用經驗上也比較接近iOS與Android。有了作業系統端的改善后,這三年來所嘗試過的機型設計,終于有了比較合適的作業系統得以匹配,相輔相成地發揮觸控模式的益處。
“二合一”正是用來描述這些機型設計的名詞。雖然沒有嚴格的定義,但普遍指的是該行動裝置可以兼具傳統的鍵盤滑鼠操作模式以及觸控操作模式。在鍵盤滑鼠模式下,使用者對生產力運算(Productive Computing)的期待如同原有的筆記型電腦使用目的。而在觸控模式下,類似平板電腦的使用經驗則可以滿足使用者對瀏覽運算(Casual Computing)的使用目的。
從整機的定義來看,“二合一”設計橫跨了平板電腦與筆記型電腦,而差異的關鍵是鍵盤設計。如果鍵盤的設計是無法離開機身的,通常主機板會在鍵盤下方,也就是筆記型電腦的C面;而平板模式的達成就會透過機構上的轉軸翻轉或是類似滑蓋等設計(Convertible)。這種鍵盤無法離開機身的二合一設計,仍舊歸類在筆記型電腦;可以對應的例子是聯想的Yoga系列,其360度轉軸是個經典設計。
鍵盤設計可以離開機身、可以拆卸、再連接的(Detachable),很自然地主機板一定是在顯示螢幕下方,而這其實就已經是一臺平板電腦。這種“二合一平板電腦”與一般平板電腦的差別,除了顯示螢幕約在10寸左右或是大于10寸以有助于生產力運算外,通常會有特定的外接鍵盤接點,以供鍵盤的接合、固定、傳輸與供電,如此,就不需要仰賴需要額外耗電的藍牙。典型的二合一平板電腦像是Microsoft Surface系列、Apple iPad Pro和Samsung Galaxy TabPro S。
二合一觸控面板市場觀察
依照上述的定義,二合一筆記型電腦的需求已經包含在所有觸控筆記型電腦的出貨之中;即使加上單純的掀蓋式設計,2015年約是1千9百萬臺的需求量。
但是自2016年起的趨勢是,品牌已經逐漸放棄在筆記型電腦導入觸控面板,僅剩下高階機種與既有的二合一系列會采用,2015年試過的低成本方案已經行不通。2016年起,如果品牌要導入觸控面板設計,那么主要的產品會是二合一平板電腦;這個策略自然與Microsoft Surface Pro系列的成功有關。
第一代的Surface Pro在2013年2月推出,并不算成功,一直到第三代(2014年6月)以后,其出貨量與關注度才算是達到相當水準。
2014年所有的Surface系列約有250萬臺左右的出貨量,但到了2015年,已經跳升到將近550萬臺。從第一代到目前的第四代,Surface系列的二合一機型設計并沒有任何改變,僅有CPU隨著Intel的平臺而升級。
Surface系列花了約兩年時間才終于成功的關鍵,在于兩個因素:第一是使用者需要時間去消化、熟悉這樣的二合一設計,并且驗證其帶來的好處;第二是Microsoft在2015年第二季發表的Windows 10針對過去Windows 8的缺失做了很大的改進,介面與Apps比較能夠揉和滑鼠鍵盤和觸控雙重模式的使用。
隨著Surface系列獲得使用者的肯定,Apple iPad Pro于2015年第三季底推出后,以一個季度的時間就有了近300萬臺的出貨(Sell-in),即使這些數量可能未全數銷售到終端使用者身上(Sell-through),這樣的成果還是相當驚人。有了這兩個品牌的成功案例,其他的PC品牌在2016年自然抓緊機會、推波助瀾。
在目前的二合一平板電腦設計中,除了主動式觸控筆(Active Stylus)的應用外,可拆卸鍵盤端的設計也有了不同的做法。有些機種傾向輕薄(如Surface Pro系列),但也有些機種將之視為較具功能的接合平臺(Docking Station),除了比較多的接口外,還提供第二個電池、第二個內建固態硬碟,甚至獨立顯示卡(如Surface Book)。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二合一平板電腦的崛起有助于拉升觸控面板的需求,但對總體終端整機市場則未必有出貨量的增幅效應。二合一筆記型電腦在CPU規格上多半采用Ultrabook的低電壓CPU,而目前的二合一平板電腦除了Apple iPad Pro外,也多半是采用類似的低電壓規格。
換句話說,這兩者的主要差別是在于機型設計。有較多觸控模式使用需求的使用者較傾向二合一平板電腦;而且有時也可以卸除鍵盤、減輕重量,以增加行動裝置的可攜性。但比較常用鍵盤、滑鼠的使用者則可能會選擇二合一筆記型電腦,并保留使用觸控模式時的舒適性。#p#分頁標題#e#
但不論消費者偏好哪一種使用模式,二合一裝置都只是提供使用者換機時另一個機型選擇,而不是像當初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誕生般,是產生一種新應用后的剛性需求。不過,在合適的機型設計與作業系統的推進下,換機需求即使不會高度涌現,但還是會有助提高使用者換機的可能性。
根據IHS Touch Panel Market Tracker的歷史出貨調查與未來預測,所有筆記型電腦用的觸控面板出貨在2015年有6%的衰退,如同整機終端的出貨需求下滑一般;2016年也有可能是緩步衰退的情況。至于平板電腦市場雖然也是面臨衰退,但幅度已緩(表1),而且10寸以上區隔的增幅,未來有可能減輕10寸以下消費性區隔市場的衰退。12寸等級在2014年僅有1.6%的出貨比重,但是2015年已經上升到4.1%,年成長幅度高達123%。如果以10寸以上(含10寸以上,未包含9.7寸的iPad Pro)來觀察,2015年時這個區隔約占所有平板電腦用觸控面板的15%,但2016年有機會上升到26%(表2);這個增幅的成長動力就是來自二合一平板電腦。
二合一新設計 開創10寸以上觸控商機
二合一的機型設計加上作業系統的改造,為原本希望創造、但未成功的10寸以上觸控面板市場打開了一道門。
除了Windows外,iOS與Android也開始加強圖形使用者介面在這個區隔上,像是較具生產力的多工、分割視窗模式。總體來說,這些努力的主要方向就是找出一個設計上的平衡點,讓使用者可以兼顧平板電腦的輕薄、易于使用,以及筆記型電腦的生產力。
除了觸控面板的導入外,主動式觸控筆也在2015年有了相當的規格提升。Surface Pen到了第四代已經可以支援到1,024階壓力感應,Apple Pencil更是強調其專業繪圖的能力。
功能較為簡單的主動式觸控筆有機會在短期內成為二合一機種的滑鼠或是輔助觸控面板輸入工具,而這也是USI(Universal Stylus Initiative)聯盟希望在一開始可以達到的目標,并以此基礎,在未來持續改善其整個生態體系。但是,導入觸控筆更長遠的意義則是將自然的書寫、圖畫經驗,完整地帶到數位化的世界里。因此,壓力、傾斜角、書寫表面質感等,都會是再進一步改善的規格。
至于二合一的趨勢對觸控產業的影響則是相當正面的。自2014年開始,面板廠的內嵌式觸控面板已經開始侵蝕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截至2015年,所有的內嵌式觸控面板已經占總出貨比重的43%,而且在2016年就有機會挑戰50%。當外掛式的觸控面板廠在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受到嚴重挑戰后,除了轉往其他組裝(像是指紋、壓力模組、全貼合服務)外,開發新的應用也是重要的策略。二合一裝置不僅帶來了新的機會,而且尺寸大、單價高,對觸控產業會帶來一道曙光。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