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團建11代線引華星光電借殼上市的傳聞終于坐實,北京商報記者昨日獲悉,深紡織擬以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TCL集團或其他方持有的半導體顯示業務相關的股權業務資產。11代線總投資需要達到465億元,這對于TCL和華星光電來說都會產生不可回避的壓力,獨立上市將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帶來一定便利。不過,如今建設11代線看起來已有成熟的“綜合環境”,但技術上的難題如何克服依舊考驗華星光電。
曲線上市
華星光電終于完成曲線上市計劃。TCL集團和深紡織同時發布公告稱,深紡織擬以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TCL集團或其他方持有的半導體顯示業務相關的股權業務資產,雙方已于10月17日就此簽署《重組框架協議》。深紡織稱,此次重組完成后可能會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
一個月前,TCL集團稱擬對旗下半導體顯示業務相關資產進行重組,公司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主要交易方包括但不限于深紡織。深紡織發布公告也表示,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方案目前尚未最終確定,可能涉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或其他方式,具體方案仍在論證過程中,標的資產范圍也尚未最終確定。
據了解,此前發布的公告中所謂半導體顯示業務即華星光電。資料顯示,華星光電主要從事半導體顯示面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是TCL集團含金量最高的資產,TCL集團每年的凈利潤中,華星光電的貢獻超過一半。近年來,華星光電一直在謀求分拆上市,但由于證監會規定,分拆上市公司的凈資產規模不能超過母公司凈資產的30%,凈利潤不能超過母公司凈利潤的50%,華星凈資產250億元,2015年凈利潤20億元,兩項關鍵指標全部超標,分拆上市肯定行不通。
上馬11代線
今年8月底,華星光電宣布將與TCL集團、深圳經信委在深圳市光明新區共同投資建設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并設立G11項目公司。9月12日,華星光電第11代面板生產線項目正式簽約,成為全球首條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該項目總投資465億元。總投資達到465億元的項目,對TCL和華星光電資金上產生不可回避的壓力。面對巨額投資,獨立上市將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帶來一定便利。
據悉,G11項目是深圳建市以來最大政府投資項目,深圳市政府稱,“華星光電11代線一旦建成,將成為全球最高世代線,也是投資最大的液晶面板生產線”。11代線的建成將對未來電視面板產業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從各方簽署的G11項目合作協議來看,項目計劃于今年12月開始樁基施工,2019年7月正式達到量產。擬生產和銷售43英寸、65英寸、70英寸(21:9)、75英寸液晶顯示屏、超大型公共顯示屏等。65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屏幕將是11代線規劃的重點。
技術承壓
不過,建設11代線技術難度比現在主流的8.5代線要高不少,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有勇氣嘗試。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三星、友達、京東方都曾在幾年前提出過建設11代線的規劃,但這些設想最終都停留在了“口頭上”。中電熊貓的10代線都未曾真正落地,最后變成了8.5代線項目。
生產難度不小但市場需求很大。家電分析師梁振鵬則坦言,“從市場角度來看,60英寸以上產品是11代線的主要目標。這個尺寸的產品,銷量大幅增長只是近三年的事情,尤其是今年上半年,65英寸電視銷量同比漲了一倍多,預期中的大尺寸世代變成了現實中的成長數據。現在建設11代線有良好的市場需求和基礎”。
在產業觀察家洪仕斌看來,大尺寸高世代線的難點主要在玻璃基板和光刻設備。但五年前日本電氣硝子(NEG)就展示過11代線尺寸的玻璃基板;對于光刻設備,11代線有夏普10代線和京東方10.5代線做基礎,不存在基礎差,研發成本、試制成本高昂的問題。
不過,當國內正在建設的多條高世代線進入量產期,產能過剩將是一個確定的狀況。對此,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研究員耿怡分析稱,立刻停止建設所有生產線的方法絕對不是正確的解決方式。華星光電建設G11代線,應出于企業對自身生產水平、市場需求、競爭能力來考量,屬于市場行為,產能是否過剩不會是單個企業或單個地方政府決策的主要依據。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