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起,電視行業對“誰是未來顯示技術”的討論似乎可以告以段落了。
去年以來由LG Display上游驅動,有機自發光技術的OLED電視以其強悍的技術優勢,在中國市場以創維、酷開、康佳、長虹、飛利浦以及LG等品牌落地;在國際上松下、Bang & Olufsen、Vestel、Grundig、Loewe、美茲等品牌OLED電視銷量在不同市場也獲得了巨幅增長。
之前行業對OLED電視看法還是“未來進行時”的語態,而今OLED無可爭議地成為全球高端電視市場“正在進行時”的主力軍。
OLEDing
LG Display OLED事業部社長呂相德向家電網稱,當代OLED技術和產能已經成熟,加之中外企業構建了鞏固的合作關系,“3年內全球高端電視市場的50%將由OLED占據”。據HEA了解,目前LGD為其姊妹品牌及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年度120萬片基版,而這個數值在未來十二個月達到200萬,并在2018年繼續擴大到270萬片。
這意味著上市3年自發光顯示技術的OLED電視在全球范圍內進入了至少100萬個應用場景,OLED電視正在中國、亞洲、歐洲、北美的次序在全球高端市場上進擊并引領消費觀念升級。值得一提的是在北美市場,65英寸OLED電視在3000美金以上的高端產品占比74%,而55英寸OLED電視在2000美金以上的產品占比則更高達77%。
家電網北美分站查閱Consumer Report(美國消費者調研報告)“最佳電視”數據顯示,在當地高端市場OLED電視已經超越LCD電視,北美中高端電視市場“OLEDing”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英文單詞。
Why not OLED?
過去十年保持強勁增長的TFT-LCD從2011年開始增速減緩,市場也從“成長”和“速度”追求漸漸轉移到“利潤”和“效率”層面的討論。
彼時在高速成長期之后步入滯漲困惑期,產業開始理性尋求下個五年可替代技術的各種可能性:“多區控制背光源”、“純色光源優化”、“投影路線”甚至曲面化、透明化都成為嘗試方案之一。盡管在后來幾乎所有的方案都被證實為無法承擔“下一代”主流顯示的重任,但是各方對于上述技術路線孰優孰劣的“爭吵”,卻事實上延長了背光依賴的LCD規模謝市的生命期,直到OLED技術的出現讓技術派紛紛開始向“自發光”敬禮。
在電視機歷史上依次經歷了CRT、等離子、液晶三大技術流派,除了液晶電視需要倚靠背光源發光跳出序列外,所有傳統流派均為“自發光”構造。
如果不帶著商戰的情緒來看量子點或將步入的QD-LED階段,在技術角度也是回歸到“自發光”體系。簡單來說,QD-LED和OLED是自發光原理下的同胞兄弟。
據家電網了解,自發光OLED每個像素可自行控制亮度,實現完美的黑色顯示,能更準確地還原畫面色彩,任何角度可呈現同一色彩,5000倍的響應速度能讓畫面更鮮明。同時,OLED具有無限的設計自由,可實現透明、柔性、可折疊等顯示應用,是實現多種可能性的未來產品的最佳技術。
創維副總裁李海鷹向家電網介紹稱,LCD的非自發光構造在革新方面的局限性越來越突出的今天,中國企業應當同心協力通過完美畫質的OLED實現顯示崛起,創維2016財年OLED電視銷售目標是20萬臺。
今年在德國舉辦IFA家電展上,中國的創維和長虹、歐洲的飛利浦和美茲、日本松下以及其它9家企業全面展示了OLED產品,據HEA北美分站獲悉,2017年CES展上將有“神密嘉賓”品牌進入OLED陣營,這意味著全球超過一半的主流電視品牌均躋身“有機自發光”陣營,OLED電視正式拉開了下一個顯示時代的大幕。
OLED擁有最好的對比度、最準確的色彩表達、真實的層次感、不失色的廣視角……除了要給尚是主業的液晶產線留多幾年活路的考量外,找不到任何拒絕“有機自發光”OLED技術的理由。
當下對OLED電視還持有抵抗意見是來自LG Display幾乎壟斷了全球OLED電視屏體供應,散布OLED還不屬于“現在”的說法在全球高端市場普及半邊天的趨勢數據面前,已經染上了濃濃的偏見色彩,“OLED沒有現在”一說酸酸地指向了LGD的靶心。毫無疑問地花費筆墨唱空OLED只是為過去的遲鈍爭取更多的時間。
不過在2016年OLED媒體發布會上,來自日本畫質學會副學會長麻倉憐士也豁達提及:“OLED的每個像素能獨立實現無限對比度,展現最佳畫質,稱為未來顯示也未必失真。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