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TCL的一項重大資產重組告吹,再度引發社會對于家電企業在謀求互聯網轉型過程中,資本整合和資本利用能力的關注。
近期,TCL推動華星光電為核心的上游顯示面板業務借殼上市的計劃泡湯了,這引發了業界對其G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還能否順利投產的廣泛關注。近日,TCL集團與深紡織A發布公告,由于目前國內證券市場環境及政策發生一定的變化,繼續推進本次重組的實施條件尚不成熟,故雙方研究決定終止籌劃此次重大資產重組。
實際上,對于很多家電企業來說,近年來在實現智能化轉型中,一旦搭上"資本的快車",無疑可以大大提升轉型的效率和速度。但是,并不是所有家電企業都能在互聯網時代對資本運營"長袖善舞"。
壹
其實TCL對華星光電分拆上市的規劃早在幾年前就有了。一方面,作為上游液晶面板,華星估值原本應該高于TCL所屬于消費電子產品制造領域,但卻受到集團整體上市影響,估值偏低,自身的融合能力不強;另一方面,作為TCL集團來說,近年來一直在推動旗下一些主要業務的單獨上市,以前主戰場在香港,但融合能力有限;華星這塊最優質資產,只有放在內地主板上市,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但是因為華星光電主要從事半導體顯示面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是TCL集團含金量最高的資產。但是證監會規定,分拆上市公司的凈資產規模不能超過母公司凈資產的30%,凈利潤不能超過母公司凈利潤的50%,而華星光電在這兩項關鍵指標上全部超標,分拆上市行不通。
然而,隨著彩電行業競爭的大屏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高世代面板生產線將成為華星光電等面板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因此,華星光電在9月12日正式簽約全球首條第11代面板生產線項目,該項目總投資465億元,這對TCL和華星光電資金上產生不可回避的壓力。
因此,華星光電的分拆上市,具備自主的融資能力,從而獲得資本推動上演發展"加速度"。再次成為擺在TCL面前亟需解決的一道難題,這才有了10月TCL集團和深紡織A同時發布公告稱,深紡織A擬以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TCL集團或其他方持有的半導體顯示業務相關的股權業務資產,雙方已于10月17日就此簽署《重組框架協議》。
眼看著華星光電借殼上市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卻在今年12月出現小插曲,讓這一次資產重組再次泡湯。雖然雙方的公告稱由于國內證券市場環境及政策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重組的條件不成熟,但本質還是因為TCL集團整體估值一直偏低,華星光電顯示在上市公司盤子里也被低估了,但直接從TCL集團剝離政策上也通不過。因此,就目前情況下,華星光電接下來想要走上市融資的路將是難上加難。
貳
其實重大項目的融資途徑除了上市募資之外,還可以直接籌資,比如通過組建專項產業基金等。第11代面板生產線項目不僅對TCL來說意義重大,對整個中國彩電業甚至整個中國制造業來說都是影響巨大,這標志著中國制造開始擁有了自主研發、生產關鍵零部件的能力。
因此接下來國家相關金融機構,以及風投機構都會關注和支持該項目的進展,斷不會讓該項目因為資金問題而夭折。因此,暫停重并不會影響具體業務的推動和發展,TCL集團和華星光電當前應該積極尋求新的融資機會。但是,這件事情卻再次敲響了所有家電企業的資本化運營能力警鐘:必須要加快完善多層次、多手段的資本運營能力建設。
作為傳統制造業的家電企業,在當前轟轟烈烈的互聯網化、智能化轉型中,必可不少的要與資本市場打交道,借助資本的力量撬動企業在互聯網時代轉型的速度和成功率。但是,與傳統時代的資本募集主要靠銀行借貸、上市融合、民間借貸不同的是,互聯網時代的資本募集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和靈活化。
各種風投機構、互聯網投資企業、互聯網轉向基金等層出不窮。同時,互聯網時代的資金募集項目可以是固定資產的創新、改進和升級,也可以是一個好的想法和創意,只要企業敢于創新,敢于圍繞用戶的智能家居生活體驗進行顛覆式創新,就能從資本市場獲取足夠的資金。
當前,中國家電業都在進行智能化轉型,無論是智能產品成果創新還是智能制造的創新都需要整合資源,也必然需要募集足夠的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家電企業必須學會與資本打交道,充分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的籌資方式,合理配置資源,以保證智能化轉型的速度和效率。未來已來,你們都準備好了嗎?
來源:界面光電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