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薛文進,高級工程師,1941年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曾先后在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794、第七、二十六、三十一和五十五研究所工作;早期主要做電子陶瓷材料的研發,后長期從事平板顯示技術的研發開發和產業化;曾發表論文30多篇,著作有《電子顯示技術》(合著,江蘇科技出版社,1987年);參與編寫《電子工業生產技術手冊》真空電子器件卷光電器件篇(國防工業出版社,1991年)。
曾任電子工業部第五十五研究所計劃技術處處長、平板顯示部主任、國家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深圳科技工業園總公司副總工程師、深圳市PDP項目籌備辦公室主任、深圳市溢洋科技有限公司顧問、南京瑞福達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南京市AM-O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曾任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副理事長、光電器件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真空學會電子材料與器件委員會副主任、薄膜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學會電介質物理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顯示技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市電子學會理事,深圳市電子學會理事。
現任南京平板顯示行業協會副會長、專家委員會主任。
“我們當時在PDP項目上已經有很好的技術積累了,但是比較遺憾的是這個項目沒有進行下去,這對顯示界來說也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再給我們兩年時間,或許情況就不一樣了,也許我們也能成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得改寫歷史了!”南京平板顯示行業協會副會長薛文進在回憶起1997年在深圳籌建PDP項目時感慨道。
幾十年來,薛文進幾乎花了大半輩子在顯示技術研發與管理工作上,盡管已入古稀之年,但是回想到曾經為之努力付出的工作時,還是有些許遺憾。可以說,他是國內對PDP技術非常情有獨鐘的專家了。他對此表示:“盡管PDP技術已經在顯示界銷聲匿跡,也沒有企業再進行這種技術的研發,但這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事實上PDP技術相對于液晶顯示有更多優點,而且是視覺感官最好的顯示技術之一。造成PDP技術沒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技術壟斷,未能及時形成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搶得市場先機,致使難以抗衡投資巨大、快速崛起的TFT-LCD技術。”
盡管薛文進已經退居技術研發二線,但作為一位長期奮戰在顯示技術研發與管理第一線的顯示技術專家,幾十年來傾注在顯示技術上的那份獨特的情懷一直延續著。他的身影仍然出現在當前顯示領域的學術會議以及項目評審、項目投產儀式上,繼續闡釋著自己的那份深藏于內心的情感。
結緣顯示技術 編撰光電顯示專著
1959年,薛文進從隸屬于當時第四機械工業部的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無線電零件專業畢業,分配至位于廣州的794廠,擔任電子陶瓷車間技術組組長。為了進一步開拓科研眼界與專業知識,他又到華南工學院進修,完成了相關的學業。1964年,794廠改制為電子部第七研究所,薛文進擔任課題組長,先后從事功能陶瓷材料、si外延材料和聲表面波器件的研發,特別是抗還原陶瓷材料及其卷繞陶瓷電容器的研發成果在當時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地位。隨后,這項成果被移交給北京798廠。為此,他實地駐廠3個月時間,在材料研發工藝上予以技術指導,直到工廠正式生產。鑒于在電子陶瓷領域的影響,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連續三屆被聘為中國物理學會電介質物理委員會委員。
隨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掀起的“三線建設”高潮,第七研究所根據上級要求主要研究室搬遷至當時的四川永川(現屬重慶市)第26研究所。1975年薛文進隨遷進入26所,在此期間,他對透明陶瓷的研究進行調研,開始跟顯示接觸。
1978年,薛文進又調入南京,進入當時國內主要從事顯示技術研發的31所(即后來國內大名鼎鼎的南京55所)。薛文進介紹說,55所始建于1958年,當時為中科院華東半導體所和華東電子所,后來隸屬關系經歷國防科工委到電子工業部的25所和31所,1985年初兩所合并為55所,經過近60年的建設發展,目前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電子器件研究所之一,微波半導體和光電顯示是55所兩大主要研究方向。
55所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顯示技術的研發,包括CRT、PDP、LCD、EL電致發光、VFD真空熒光顯示、FED場致發射顯示等顯示技術,是中國大陸唯一研究涵蓋這樣廣而全的顯示技術科研機構。薛文進說,是55所顯示技術研發的生態環境及所領導和同事們的關心支持使他深深地沉浸入了這個有巨大發展空間的顯示技術領域,為此他對55所懷有深深的感情。
在55所,薛文進首先做的是晶體光閥課題的研發,晶體光閥是投影顯示的一種方案,當時為國防科工委的預先研究項目,是一個非常前沿的課題。在較為困難的條件下,做了三年工作,后由于經費原因該項目停止。薛文進轉入技術管理崗位,先后擔任了31所辦公室副主任、55所計劃技術處處長等職務,在這期間為中國大陸第一個TFT-LCD研發項目做了項目爭取和實施的相關組織工作。
盡管南京55所一直都是國內顯示行業與技術權威的科研單位,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仍然面臨著技術參考資料匱乏的問題,特別是中文版參考資料,對外文資料的檢索和翻譯要花去技術人員很多寶貴時間。為此,他和同事彭國賢萌生了要寫一本顯示技術領域專業書籍的想法,隨后他們一起編著了《電子顯示技術》一書。為了盡快出版這一顯示技術專著,他幾乎把每天晚上以及周末的業余時間都用在編寫上,就這樣持續了兩年多時間,終于在1985年完成手稿,于1987年由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這本國內較早的顯示技術專著,共有15章節,字數達到60余萬,涵蓋CRT、液晶顯示LCD、等離子顯示PDP、電致發光顯示EL、電致變色顯示ECD、電泳顯示EPID、投影光閥顯示、鐵電陶瓷顯示、激光顯示等顯示技術及視覺生理學和顯示系統等,是當時非常全面的顯示器件的專業書籍,成為很多高校相關專業的第一參考書。
同時,在上世紀80年代,由電子部副部長牽頭,組織了國內電子工業領域的很多專家,聯合編撰了《電子工業生產手冊》。作為光電顯示領域的專家,薛文進成為了第五卷“電真空器件”卷的編輯,并具體負責“光電器件”篇部分章節的編寫。1991年,這本電子工業生產技術的大百科全書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總計1500多萬字。
突破萬難 進行TFT-LCD技術研發
上世紀80年代,國外開始了TFT-LCD技術的研發,并已取得了很多技術成果。此時,薛文進敏銳地感覺這種技術未來可能會成為主流顯示技術之一,然而國內對這種技術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可以說不是很了解這種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與同事們及國內相關專家寫了大量的材料,向電子部、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匯報了TFT-LCD技術發展情況,希望國家大力支持這種技術的研發。
作為光電顯示領域的專家,在“七五”末期,他參與了電子部光電子領域“八五”規劃的編寫,內容包括LCD、LED、激光光盤等整個光電子領域。在相關的專家組起草各個領域的發展規劃的基礎上,他個人進行總規劃統籌,編寫成電子部光電子領域的“八五”規劃,得到了當時電子部相關領導的高度認可。
在此期間,為了趕上國外TFT-LCD技術研發,國防科工委把TFT-LCD技術作為預研課題,組織由55所、華中工學院(現在為華中科技大學)、電子部47所三家單位進行聯合攻關。由55所牽頭,華中工學院做a-si TFT的開發,電子部47所做驅動IC的研發,而55所主要負責整體設計和顯示器件的開發。
由于南京55所是第一家進行TFT-LCD技術研發的科研機構,此前根本就沒有先例,只能在摸索中前進,一步步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為此所里十分重視,組織了以馮冶興教授為組長、主要技術骨干組成的課題組進行攻關,其中就有現任北大教授的張盛東先生。當時主要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沒有足夠的科研經費支持,二是沒有完整的產業鏈支撐。
對于這樣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55所僅僅獲得了50萬元的經費支持,這對整個TFT-LCD的研發可謂杯水車薪。其中化學氣相沉淀設備(PECVD)是做TFT-LCD必不可少的,但當時根本不可能國際采購,只能由電子部48所進行PECVD設備的研發。后來,設備是做出來了,但花了48萬元的科研經費,而且可用性也不好。
同時,當時TFT-LCD的開發基本上沒有任何橫向合作的可能,很多自身沒有的材料都是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取。例如作為TFT-LCD必不可少的彩色濾光片(CF)研發所需要的彩色光刻膠國內根本沒有,因此55所只能通過向國外采購來解決。
實際上,為獲得彩色光刻膠還有一個曲折的經歷。當時,日本富士通是國際上最主要的彩色光刻膠供應商,但因購買數量太少,特別是用于研發,對方根本就不會賣。為了獲得這一材料,薛文進通過自己一位比較有影響力的美國華人朋友從美國富士通公司買到這種彩膠。然而,怎么把它拿回國成為一個大問題,因為這種彩膠材料屬于危險品,飛機上是不允許攜帶的。為了通過海關安檢,他就先把這種材料放在朋友家的冰箱里進行冰凍,臨走時才取出過海關。當時他甚至對朋友說,“如果海關扣下這個材料的話,只能請你再拿回去。如果能通過,就帶回國。”最后,這個彩膠還是很幸運地通過了海關安檢。
驅動IC也是個很大的難題,當初,國防科工委要求三家單位聯合攻關TFT-LCD,主要是希望利用各家在不同領域的技術造詣,推動這一技術產業化,然而短時間內研發出集成的驅動IC幾乎不可能。為了解決驅動IC的問題,55所課題組科研人員通過攻關,開發出了用分立器件搭建的驅動電路。但畢竟“術業有專攻”,沒有辦法集成的驅動電路板比辦公桌還要大一點。當南京55所做產品演示時,用這個自己搭建的驅動IC來驅動3英寸顯示屏時,讓很多專家都非常驚訝。
1992年,南京55所研發出第一塊3英寸TFT-LCD顯示屏,隨后又于1995年研發出5英寸TFT-LCD顯示屏,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點亮的科研單位。盡管產品還存在很多缺陷,但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在我國TFT-LCD的研發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薛文進說到這里時,還滿懷深情地懷念起了合作伙伴華中工學院的徐重陽教授,他和他的團隊在a-si TFT的研發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對他的早逝深感痛惜。
籌建國家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為成果轉化搭建橋梁
薛文進(左起第三位)參加三利譜合肥工廠投產典禮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科研與產業之間都存在嚴重脫節的問題,很多科研成果都沒有有效轉化。上世紀80年代,國家計委組織了一批專家去美國考察,主要針對科研成果轉化進行調研。考察組發現,在科研機構及院校與企業之間,美國設有很多工程中心,是科研單位與企業之間的一座橋梁。
通過此次考察,國家計委決定出臺相關的政策,要在中國建設國家工程中心。此時,薛文進通過參與美國實地調研的專家得知這個信息,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也希望通過建設國家平板顯示工程中心來推動我國顯示產業的發展。
為此,他率先寫出一個建設國家平板顯示工程中心的報告,上呈電子部。當報告呈交上去之后,電子部科技司領導非常驚訝,因為電子部沒有明確的下文,也沒有要求建設工程中心。他則向科技司領導反映,自己已收到相關的消息,國家計委、科委都決定建設工程中心。
沒有多久,國家科委果然下文,要求在全國建設各類產業的國家工程中心。當政策文件出臺之后,很多科研機構才知道這個消息,但是南京55所已經捷足先登了,成為當時第一批成立國家工程中心的科研單位。
在國家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整個申辦過程中,薛文進親自撰寫可行性報告,又親自參與電子部和國家科委的論證。在國家科委答辯中,他面對國家科委組織的由多位院士組成的專家組的評審,闡述新興顯示產業和建設國家平板顯示工程中心的重要性,對專家提出的問題進行答辯。當時,專家組嚴格把關工程中心的評審以及后期建設的一系列細節,非常重視國家平板顯示工程中心的建設。最后,順利通過了工程中心各個環節的評審。
1992年,國家正式批準成立依托在55所的國家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是第一批國家工程中心,也是顯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中心。此時,薛文進被任命為國家平板顯示工程中心常務副主任,負責工程中心的具體運行,主任由所長沈克彬兼任。
為加強國家工程中心的建設,所里將平板顯示部和中心一體化,成為獨立核算的單位,并籌建STN-LCD中試線,為此薛文進積極撰寫報告多次跑北京,向電子部國家計委匯報,爭取支持,雖然在他手上沒有跑成,但為以后的建設打下了基礎。他還創建了“南京國顯電子有限公司”作為中心的產業化窗口,又在廈門高卓立液晶顯示公司掛牌成立了國家平板顯示工程中心中試基地。當時,該中試基地主要進行STN-LCD技術開發和產品的生產。
1994年,在彩色濾光片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55所原本希望在江蘇省內尋找一家企業。為此,薛文進甚至造訪當時的江蘇省省長和南京市相關領導,進行了匯報,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找到合適的企業進行合作。但當時彩色濾光片作為一個產品及其應用市場很少有人知道,在南京找個合作企業的初衷沒有能實現。
這時上海華源公司與美國和德國兩家公司愿意投資,而南京55所作為技術支持方,于是在上海注冊成立了合資公司。遺憾的是,盡管當時五十五所已明確薛文進擔任這家合資公司的副總經理,但因各方面的問題,這家公司和彩色濾光片技術轉化項目最終沒有進行下去。這時,他也認識到,產業化的困難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在整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要做成一個項目轉化是很不容易的。但讓薛文進感到意外的是,在2001年深圳萊寶科技公司決定上馬彩色濾光片項目時,得知薛文進做過這個項目,于是找到他希望得到幫助,薛文進毫無保留地將當年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送給了萊寶公司,并進行了交流,這對薛文進來說,是對當年未能建成這個項目一個很大的彌補和安慰。
堅守PDP情懷 勠力推動成果轉化
1995年,日本富士通開發出了42吋PDP顯示屏。當時,因很多技術問題都沒有解決,液晶能不能做大屏幕還沒有定論,因此PDP成為電視用大屏首選。在PDP成果轉化上,55所開始與深圳科技園合作,這也成為薛文進轉任深圳的重要原因。
1996年,在他到深圳出差的時候,深圳科技園高層向他表達了希望上馬一些大項目的想法。他立即表示:“我是研究顯示技術的,那就做PDP吧!”
1996年底,深圳市政府正式立項,通過了籌建PDP項目,提供啟動資金5000萬元。在籌建過程中,深圳科技園領導希望薛文進能到深圳籌建PDP項目,但因南京55所相關工作無合適的人選與他交接,直到1997年6月才到深圳科技園總公司任副總工程師。
該PDP項目還聯合了賽格集團與先科集團共同參與,并在深圳投資大廈成立了深圳市PDP項目籌備辦公室,由薛文進擔任辦公室主任。
在PDP項目研發與籌備過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1997年7月1日,香港就要正式回歸中國。當時,深圳市領導下達了一個工作任務,希望PDP項目工作組能在香港回歸之前做出三臺PDP顯示樣機出來,以獲得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支持。
因時間緊迫,工作組沒有辦法短時間里開發出PDP顯示屏,只能通過購買日本PDP模組,自己設計制作機殼、接口電路來進行組裝。當時,日本富士通才剛剛研發出來不久,在1996年底根本就買不到PDP模組。無奈他又求助于美國華人朋友,請他在美國幫忙購買3臺42吋富士通PDP模組,然后發貨到香港。很幸運PDP模組順利通過了海關檢查,運到了深圳科技園。1997年7月1日之前,工作組完成了三臺PDP樣機。但在實驗的時候,他們發現樣機在放映碟片、光盤還是可以的,但是播放電視的時候色彩、對比度不是很好。盡管后來樣機未能放到指定接待賓館,國家領導人也未入住,但是這一想法還是促成了全國首批三臺PDP電視的誕生。1999年這批樣機還在首屆中國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展出。
對于PDP項目的建設,應該說技術來源是最大的難題。因當時技術轉移幾乎不可能,PDP項目籌備辦公室決定通過組建團隊挖人的辦法開展PDP項目,分別引進一位日本面板專家和一位日本驅動電路專家。同時通過購買設備,從設備供應商那里學習關鍵技術,因為很多工藝技術都是固化到設備里的。另外,55所也長期跟蹤與研發PDP技術,已經有很好的技術積累,是整個項目技術保底的依靠。因此,當時對PDP項目的技術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個項目后來沒有再進行下去。用薛文進的話來說:這對于顯示界也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當時,相關領導受到一些權威人士的影響,認為PDP有被激光二極管替代的風險,致使對項目猶豫了。后來,薛文進跟做發光二極管的兩位院士做了相關探討,他們均表示激光二級管與PDP根本就是兩回事情,不可能有替代一說。盡管他又寫了很多材料呈交給項目主管領導,但是之前權威人士的觀點“先入為主”的影響已無法挽回。
“當時整體發展趨勢非常好。”他認為,“從1997年開始籌建PDP項目,如果再堅持兩年的話,2000年PDP很有可能順利投入生產。如果這個項目能夠做成的話,我們就有可能改寫歷史,LCD不一定能做到現在這樣大的規模了!” 薛文進后來還是很遺憾地表示,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2001年全球大尺寸TFT-LCD技術研發已卓有成效,相關產線的投建也已經開始了,PDP最終失敗的種子當時已經種下。
資深望重 推動前沿技術產業化
實際上,2001年薛文進就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了。在PDP項目擱淺之后,一位從美國回來的博士準備在深圳組建公司,希望薛文進幫他在國內開發雙穩態液晶顯示技術,推動該技術產品的產業化,于是他也成了深圳市溢洋科技公司的顧問。這項技術是美國肯特大學的科研成果,主要用于電子書、電子標簽、可顯示U盤和廣告等。后來,這項技術轉移到深圳晶華公司進行生產,一直到現在。
2006年,深圳市瑞福達液晶顯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瑞福達公司)也希望進入TFT-LCD領域,找到薛文進幫助其做TFT-LCD產線投建方案。但他考慮到TFT-LCD投建資金太多,技術難度大,因而建議瑞福達公司租賃華東科技已停止經營的一條1代舊TFT-LCD產線的設備。由于他對雙方都很熟悉,就極力促成了雙方合作,也很快就達成了協議。
后來應瑞福達公司聘請,擔任瑞福達公司總工程師,真正到生產線做了三年的TFT-LCD產品的開發工作。期間,在“業內奇才”公司總經理林云中的帶領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二次創業,技術團隊重新改造與優化設備,恢復整條產線生產,這讓很多同行都感到極其驚訝。
在這一時期,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IGZO專利開始在夏普轉化。薛文進認為IGZO背板技術在LCD與OLED應用上肯定大有前途,特別是用IGZO技術驅動大尺寸OLED。在擔任瑞福達公司總工程師這段時間里,他又促成瑞福達公司與南京郵電大學成立南京市AMO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時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黃維教授(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校長)任中心主任,薛文進任常務副主任,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靠在瑞福達公司,由瑞福達公司負責IGZO背板技術開發,由南京郵電大學負責研發OLED,包括有機發光材料。
當時,北京大學張盛東教授、復旦大學張群教授都在IGZO技術研發上做了很多工作。為此,他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個平臺與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進行IGZO技術的聯合研發。但是瑞福達公司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在資金上很難支持這一技術的研發,最后不得不終止了這個項目。如果IGZO+OLED這項技術能正常開發下去的話,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將大大提前。
2009年,瑞福達公司不得不停掉南京的TFT-LCD線。盡管AMO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沒有繼續維持下去,但是薛文進在2008年率先提出以IGZO作為AMOLED背板的技術方案還是領先國內同行很多年。
老有所為 為顯示產業發揮余熱
薛文進主持組織南京平板顯示行業協會與臺灣顯示器聯合總會共同主辦“2016海峽兩岸(南京)新型顯示產業高峰論壇”
當前,中國大陸顯示行業組織主要有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深圳市平板顯示行業協會、南京平板顯示行業協會與四川省平板顯示行業協會。然而,這四大協會的成立都與薛文進頗有淵源。
1996年,在時任電子部處長林元芳的支持下,薛文進參與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籌備以及成立工作,擔任第一任副理事長。2005年,他作為發起單位溢洋科技主要負責人參與深圳市平板顯示行業協會籌備與組建工作。2007年,他又被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邀請創辦了南京平板顯示行業協會,擔任南京平板顯示行業協會副會長,整體負責協會的運營。2013年,受四川省重大項目辦公室委托,他又指導創辦四川省平板顯示行業協會。
除了參與創辦行業協會組織,薛文進還多次組織了全國性的平板顯示技術會議與論壇,加強了全國科研機構與企業彼此的聯系與合作。1991年,55所組織了第一屆中國平板顯示技術會議。1992年,長春物理所也組織了第一屆平板顯示會議,鑒于當時國內該領域的規模并不是很大,分散主辦不利于行業的發展,55所建議聯合國內所有顯示行業的科研單位與企業共同舉辦全國性的平板顯示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且每一屆會議均以年份予以區別。1994年,南京55所正式聯合國內所有顯示行業的科研單位與企業聯合舉辦了“1994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規模大大超過了以往每一屆顯示行業的會議,在行業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薛文進是這次會議的主要組織者。至此,每兩年一次的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成為慣例,也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顯示行業的學術會議。后來,2002年天馬微電子舉辦“2002年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開創了企業舉辦顯示行業學術會議的先例。2014年,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又輾轉到南京。時隔20年,薛文進又再次統籌組織了“2014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獲得了巨大成功。#p#分頁標題#e#
20多年來,二年一次的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已舉辦了12屆,每一屆會議都已成為顯示領域學術界和產業界精英、老中青各個年齡段的技術前輩和年輕人才的研究成果的大集萃,大交流,極大地推動了全國顯示技術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作為中國真空學會薄膜委員會委員,薛文進和東南大學陳國平教授合作于1991年創辦了一本頗具影響力的名為《薄膜科技與技術》雜志期刊,任雜志社社長。因薄膜的應用非常廣泛,在光電顯示和集成電路等制造技術中必不可少,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致使這本期刊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得到了業界極大的關注,也得到了行業的高度評價,成為薄膜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刊物。后因刊號一直沒有拿到,這本期刊無法刊登廣告,難以長期維持,于1996年停刊。盡管這本刊物后來不辦了,但還是受到很多業內人士的“覬覦”,非常希望繼續經營這一本刊物,但仍因刊號無法解決才作罷。
2016年6月,70余歲的薛文進作為籌備委員會主任主持組織了南京平板顯示行業協會和臺灣顯示器聯合總會共同主辦的“2016海峽兩岸(南京)新型顯示產業高峰論壇”。本屆峰會圍繞“LCD與OLED競爭與發展”展開,匯聚了兩岸三地學術界的著名專家學者、產業界領袖,以專題演講和高峰對話的形式,介紹新型顯示產業前沿的研究方向、技術動態及產業發展趨勢,并在會場展示了相關先進技術和產品,成為業界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行業技術論壇,也成為南京平板顯示行業協會主題品牌活動之一。
熱愛顯示事業,不斷跟蹤國際最新顯示科技的發展,敬業務實,融合溝通,共同發展,他四十多年見證了我國顯示產業的發展。盡管已入古稀之年,但是薛文進似乎并沒有打算讓自己退休,過那種恬靜悠閑的生活。“幾十年了,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南京工作、生活,我還是希望繼續為南京以及中國光電顯示產業繼續發揮余熱!”他仍這樣表示。當然,他也沒有辦法停下來,因為中國光電顯示產業還在繼續前行與發展,像他這一輩老專家真如行業的百科全書,還需要他們繼續指引后輩光電顯示人才以及光電顯示產業成長。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