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10月宣布對恩智浦實施收購開始,兩年內高通能做的都做了。
第一,是讓收購價高到恩智浦董事會成員愿意賣,自己的股東咬著牙也愿意買。從最初開口的380億美金到二度出價到440億美金,這場事先張揚的收購引來眾多對沖基金競相購入恩智浦股票,就等著收購完成后套現離場。
第二,是讓所有交易相關國點頭同意。兩家公司成就霸業多年,一個掌握全球無線通訊領域最多的高精尖技術專利,一個憑借超強陣容的微處理器產品線,要在物聯網時代先聲奪人,他們都早早滲透在現代化國家的核心制造領域;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俄羅斯、韓國等9大國家/經濟體,都有大體量的買賣交易,而且大到了影響當地經濟、就業和反壟斷法實施的程度……按照國際慣例,高通必須說服這些國家,“我們并我們的,并不影響貴國大計”。為此,他們需要和一個個國家談判,志在一個個擺平。
8個國家先后點頭,但第9個國家,中國,未置可否,懸置判決。今年3月,恩智浦首席執行官Richard Clemmer接受一家美國媒體采訪時,被問到中國是否會阻擋該交易的達成,他充滿自信的表示,“我們正在積極和中國政府洽談。你說的這個可能性,我覺得是零點零零零一”;但這個一,真的成了“萬一”里的那個“一”。中國持續保持著未置可否的姿態,直到最后成交期限逼近,成交期限過去,直到高通首席執行官自己宣布交易失敗。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明確表示,中國的未予批準是因為反壟斷因素的考量、而非中美貿易戰導致的報復行為;但顯然,郁悶的高通首席執行官Steve Mollenkopf不這么認為。
在昨夜今晨的媒體報道中,這位失意的執行官保持了相對隱忍的姿態,大意是2年多的努力今天應該了結了,“我們會兌現對股東的承諾,在市場上回購價值300億美金的本公司股票(以保持股價堅挺);同時,也會如期支付恩智浦20億美金的賠償……我們感到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所以是時候走出兩年多的不確定疑云了……我們將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曾經對交易感到非常篤定的恩智浦首席執行官Richard Clemmer, 則相對難掩微詞:“我們并沒有被告知任何不予批準的理由,而兩家公司此前也應政府要求,就那些他們關心的、可能違反《反壟斷法》的地方做了修改,我們也如約沒有對外界公開這些協議……我們直到最后一分鐘都覺得,中國政府應該還是會批準這個交易”。現在,恩智浦也將拿出5億美金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
大幕落下,這個失敗的兼并案,輸的不只是高通,即便是高通自己,輸的也遠非傷筋動骨——有趣的是,高通眾多中小投資者正在網站論壇里彈冠相慶,慶祝公司逃過了“現金牛”變身“負債鬼”的厄運。
對于高通公司的經營者而言,他們當然眼光高遠,更在意公司的未來,而非現金和負債的短期波動。此次并購,高通方面的最大動力是實現多元化產品布局,也為了牢牢掌握公司自己的命運:一旦合體,新公司的巨額估值將會阻退博通們的第二輪惡意收購(博通第一輪收購請求于去年3月被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同時,高通也將憑借恩智浦之力,繼無線通訊領域之外,在更廣袤的物聯網世界再度封王。#p#分頁標題#e#
如今,合并已是“俱往矣”,高通卻還是那個“雖招人恨,難奈他何”的高通:手握5G核心專利,這家公司毫無懸念將延續3G、4G時代的坐地收錢,財源廣進;而在其夢寐以求的汽車電子、物聯網硬件市場,高通也不難物色到新的并購獵物。此次失敗的并購之旅,高通和恩智浦也算有了兩年的共度時艱,未來,兩家在特定領域也有可能聯手合作,再續風雨前緣。
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旱澇保收的還是恩智浦。得益于陣容強大的微處理器產品線,恩智浦已在汽車電子領域坐穩頭牌交椅,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領域同樣前景無限。只要公司自己不出敗招,手上捏著一把好牌的恩智浦完全可能加速發力。畢竟,過去兩年中,恩智浦作為被收購方一直謹言慎行,控制人頭增加、降低市場投入,還得小心提防競爭對手趁機攪亂人心、制造矛盾、乘機挖人……現在,懸在頭上的第二只靴子終于落下,一切不定因素煙消云散,這家公司倒更能放開手腳、專心做事;當然,加上20億天上掉下來的賠償金,橫豎它都不是輸家。
如果真要盤算輸贏,那么最明顯的贏家是英特爾,是英偉達,是三星,是所有高通和恩智浦的主要競爭對手;而明顯的輸家,當然是那些重金入局恩智浦的對沖基金——旁觀群眾并無多余同情可施。只是,作為這場長達兩年的收購之旅的終結者、9個國家當中唯一一個“破局者”,中國政府是否做好了應對后續結果的準備?
可以預料,美國將對中國實行更加嚴苛的高科技產品禁運,而鷹派人物也將借此鼓動國會批準對中國更廣范圍、更深程度的貿易制裁。這對于嚴重依賴芯片進口的中國電子制造產業來說,前景相當嚴峻。就在高通正式宣布恩智浦收購案失敗之后,美國朝野之中叫囂“恢復中興禁運制裁”之聲開始涌現,尤以美國佛州參議院Mark Rubio在推特上的發言最為聳動:“雖然美國商務部移除了中興禁運制裁,但看看,中國回報我們什么?是時候重新考慮這一政策了!”不到3個小時,這位滿腹怨憤的議員又寫到,“我們首先要緊密地和美國盟友站在一起制衡中國,其次,才是和這些盟友去修正和解決貿易爭議……”——好吧,“攘外必先安內”,此種論調,也真是源遠流長、無論東西。
坦白說,中國政府對于這場收購即便選擇放行,都不會改變當前中美關系的大格局;但是,此事對于貿易戰的影響到底有大?中美關系“觸底”的谷底有多深?嚴重依賴芯片進口的中國電子制造企業的耐受力到底有多大?一切宏大而緊迫的疑問,最終都會由涉事個體默默消化、勉力承擔,因為經濟上的權衡利弊雖是企業和個人的頭等大事,但國與國之間永遠有更復雜的問題需要解決。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