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那些產業最受矚目?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日前舉行“2011產業關鍵詞──智謀‧突圍”記者會,以 2011年產業最關注的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為主題,深入分析低碳、城鎮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的推動下,未來國內面板與綠能產業于中國大陸市場發展之機會與挑戰。
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表示,中國大陸政經結構的調整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帶動新興市場的需求和產業鏈的重新洗牌,經歷大建設階段的中國大陸,在十二五計劃施行后,未來經濟發展重點將由過去追求宏觀經濟成長的“保增長”,轉為追求人均所得成長的“包容性增長”。 IEK 分析,十二五計劃將帶動中國大陸經濟結構的轉型, 2011年兩岸經濟互動亦將開展新頁,帶來新契機與新挑戰。
低碳與城鎮化,是十二五計劃的重要策略方向,中國大陸確立十年內,單位GDP之二氧化碳排放,將減至2005年的40%~45%,因此對于生產技術與降低能源消耗的要求,將迫使廠商面臨轉型與遷移。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商機是城鎮化,中國大陸預計在2020年都市化比例將提升至60%,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將達171座,估計將再釋放出4億新興消費人口,帶動新一波的家用消費電子商機。因此,在此兩項政策激勵下,臺灣的面板與綠能產業將受惠最多。
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后臺灣面板業勝出策略
研究面板產業多年的IEK電子與系統研究組組長鐘俊元分析,十二五計劃后,中國大陸將大舉投入發展下一代新型平板顯示技術,并且將朝上游關鍵材料、高科技設備方向發展,包括 AMOLED 、電子紙、高階觸控屏幕等;也藉由鼓勵自主創新,吸引海外業者赴大陸設立研發中心,故如何競爭優秀研發人才,將是國內業者下一階段面臨的議題。
另從新世代線在中國大陸布局看,中國大陸未來二年產能開出后,恐怕大陸以外全球已無新蓋產能的空間,預見2013年后中國大陸面板產能將直追日本夏普(Sharp),挑戰全球第五大市場地位,而以華南、華東、華北三大區域之中國大陸液晶產業群聚將逐漸浮現。
從過去液晶產業發展經驗看,現今中國大陸大舉投入面板生產,未來“供過于求”已非常明顯,非常可能發生產業整并情事,這可能沖擊國內面板業者的生存機會,故我們應積極策略思維,為明日“水平兼并”或“垂直整合”準備。
鐘俊元認為,臺灣面板業者想要在十二五后的中國大陸市場勝出,有幾項關鍵策略︰倘以“水平兼并”情境而言,技術授權中國大陸面板廠、共組產業聯盟、臺廠供應鏈擴散,人才擴散與借用等,則有助于臺灣水平整并陸廠的機會。
倘以“垂直整合”情境而言,擴大臺商為大陸品牌專業代工、強化臺系面板與專業代工廠結盟、深化兩岸合蓋模塊廠模式、提升大陸品牌來臺生產回銷誘因、延伸制造代工至品牌等,將有益于未來垂直整并大陸彩電品牌或面板廠時,臺灣占有更高的戰略位置。
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對臺灣顯示器產業發展意涵,在于如何利用臺灣地區的研發優勢,兩岸攜手互補發展新型平板技術,進而共創產業標準;另外,如何在中國大陸大陸擴大內需戰略下,拓展臺灣面板或專業代工廠的出海口,以創造大陸與全球市場新局。
IEK表示,隨著臺灣開放友達光電登陸后,新世代競局開始鳴槍起跑,臺灣地區的產業政策、廠商戰略布局應更有彈性策略作為,來面對未來韓日中產業的競爭。
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后臺灣綠能業者的機會與威脅
在綠能產業部分,IEK能源與經濟研究組組長林志勛分析,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以低碳概念貫穿整體,2009年中國大陸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再生能源投資國,超越歐洲是指日可待,中國大陸面臨內部持續經濟成長和外部二氧化碳減量壓力雙重挑戰,「低碳發展」是未來發展必然方向。
十二五計劃之后,「加工出口型產業」與「世界工廠」將逐步淡出中國大陸,估計在2020中國大陸再生能源占最終能源供應比例達15%,成為全球主要綠能產業重鎮。
未來,中國大陸市場看似希望無限,但對臺灣綠能業者而言,是機會也是威脅。林志勛提醒,十二五計劃的推行將使大陸市場充滿磁吸效應,臺灣生產及產業群聚優勢快速流失,使得過去重視生產與制造的臺灣廠商,未來綠能產業于全球分工角色難尋。
面對十二五計劃后的中國大陸綠能產業,臺灣業者要想突圍勝出,林志勛認為臺灣業者搶占十二五綠能商機,可以采取幾項策略:
一是成為大陸綠能發展櫥窗──臺灣試驗、大陸商品化;二是應該發展與中國大陸綠能產業互補者,例如投入LED照明、低成本/高效率LED基板,以及電動車應用的快速充放電電池、充電站等促成技術系統(Enabling Technology System)開發;第三,藉助大陸市場,整合國際資源建構出“出手快、出手重、縮手快”的產業發展體制,以反映市場與技術快速變遷。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