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在2020 OLED大會產業鏈論壇上,精測電子產品中心副總經理陳緯倫以“OLED產業測試技術發展”為主題,分享了精測電子在OLED產業快速發展背景下的技術研發方向及相關技術創新應用。
精測電子產品中心副總經理陳緯倫
陳緯倫表示,2006年以前顯示器件規格要求不高,主要采用人眼檢測的方式進行檢驗,但從2013年開始,因人工成本上升,以及顯示產品高分辨化,導致Mura檢驗要求越來越高,人眼檢測無法滿足檢驗需求。在此背景下,精測電子結合光、機、電、軟、算五大基礎的核心技術研發出的全自動的光學檢測機,不僅能提供比人眼檢測更精確的檢驗,而且可以替代人工,大幅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隨著5G技術的日趨成熟,高帶寬低延遲無線網絡給顯示器件的未來帶來無限的可能:一是可以預期OLED將主導柔性顯示屏幕的市場;二是Micro-LED的性質使得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根據IHS預計,到2022年,全球OLED產業規模將超過9億片,年復合增長率達14.2%,收入達到約42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8%。
盡管OLED產業規模成長很快,但陳緯倫表示,因OLED工藝復雜,良率低,技術門檻高,投資額大,市場需求大,產能要求高,品質保證難,檢測挑戰大。據統計,至2021年,國內計劃投產的OLED產線共有11條線,投資總額約3492億元,其中檢測設備需求約為350億元。
陳緯倫介紹,OLED技術發展難點在于:一是光學自動化檢測,光學成像挑戰。比如柔性折疊曲面,3D曲面清晰成像困難,對景深要求、反光挑戰大;Pixel Size越來越小,像素密度越來越高,PPI體驗要求高;缺陷呈現多樣化。二是點線、Mura、色偏、IRDROP、缺陷種類繁多。三是柔性基板,壓接精度要求高。四是隨著DBV大規模使用,Gamma需要調節的條數越來越多,耗時相應增加;同時不同亮度下Mura特征也不同。
針對柔性AMOLED檢修難點,陳緯倫介紹,精測電子提出了集成智能缺陷檢測、Mura修復、Gamma和IRDrop調節為一體的模組段解決方案。該方案依托精測電子光、機、電、算、軟深度集成能力,利用先進信號驅動與高精度移栽及壓接技術、領先的光電探測與顏色感知技術,借助信號驅動互聯系統、AOI自動檢測系統、自動修復系統,以及工業AI檢測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等,可以提供DDIC測試、DDIC和屏幕適配、屏幕批量制造的色彩管理、終端色彩優化等服務。
“進入到2019年,我們發現僅提供一個單純的檢測設備,已經不能滿足新技術發展需求了。因此,精測電子導入了良率管理系統,除了檢測產品的好壞以外,還可以提早偵測出異常,可以提前把不良檢測出來,進一步降低成本。”陳緯倫表示。
據介紹,針對OLED檢測修復良率提升,精測電子開發了標準測量儀器系列,包括點式色彩分析儀、分光色度計、成像式光譜儀、亞像素發光時間特性分析儀,適用于LCD/OLED/Mini LED/Micro LED亮度、色度、閃爍度的高精度測量。同時,精測電子還重點開發了OLED檢測修復良率提升核心設備,包括GI361、OLED CELL Shortingbar、NED近眼顯示設備AOI檢測系統、Micro LED/Mini LED制程檢查AOI、Micro LED/OLED檢修一體機、晶圓LED粒芯外觀檢測、Gamma校正系統、OLED/LCD面板自動光學檢測設備、OLED/Mini LED DeMura解決方案。
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