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6月初赴臺采購面板的9家內地彩電廠商的采購負責人推遲了赴臺的行程。“遇到了一些麻煩,最快也要7月初才能啟程了。”昨日,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郝亞斌告訴記者。“今年彩電企業赴臺采購有可能成為最后一次集中采購。”奧維咨詢零售研究中心副總監趙茂軍表示,今年液晶面板市場沒有出現大家擔心的“面板荒”,因此原本有意采購的內地彩電廠商對此行的興趣大打折扣。
彩電產業戰略轉型
去年,內地采購團原計劃采購22億美元的LCD相關組件,最終采購總額達44億美元。
液晶面板、LED芯片一直是彩電最大的兩項成本支出,占到整機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前液晶面板一直被三星、LG、夏普、奇美等10家外資企業把控。據了解,作為下游企業的國內彩電廠商,有時為搶購面板甚至不惜自己抬高價格。“蘋果等美國大客戶尚需承受高額面板,中國企業的拿貨價格要比蘋果等高出10%以上。”
今年5月18日,發改委網站掛出《關于2010年繼續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的通知》,以促進彩電產業結構調整,完善上游配套產業鏈。
去年國務院的公布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讓各地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紛紛出爐。這次振興規劃中提出要扶持的是平板顯示關鍵配套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如液晶面板配套的彩色濾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驅動IC、背光源等,等離子面板配套的玻璃基板、感光電極漿料、熒光粉等,以及OLED面板配套的玻璃基板、高純有機材料、濕化學品等。
國內廠商進軍上游
與三星、LG、夏普等外資彩電品牌企業一貫堅持全產業鏈思路不同,國內家電企業近兩年才開始向上游部子,力爭擺脫“彩電組裝企業”的局限。
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表示,目前國內家電產品所用的LED元器件受制于臺灣廠商,因此國內企業的價格調控能力很弱,所以企業布局上游產業鏈是必然選擇。但因為建立上游基地耗資巨大,所以企業行動仍相當謹慎。
從2008年開始,TCL、創維、長虹、康佳、清華同方等國內企業紛紛進軍上游,建立自己的液晶模組生產線。
對于液晶模組上游的液晶面板產業,據了解,目前國內彩電廠商中,只有TCL擁有液晶面板生產線。
陸刃波表示,如果說彩電企業大舉進軍上游產業是無奈之舉,那么彩電企業必須加快這一過程,隨著液晶快速普及以及OLED的蓬勃興起,液晶面板最佳投資時間稍縱即逝。
“現在感覺已經有點晚了。最近兩年,液晶電視市場起得比較快。特別是去年,市場意料之外的好。這種高端產業,行業景氣度很可能一兩年就過去了。”中華液晶網高級分析師張新崗此前曾對媒體表示。
高世代項目審批收緊
同時,各地的投資熱情也不再被“縱容”。今年初,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下發《2010-2012年平板產業發展規劃》,將國內高世代(六代及以上)液晶面板生產審批權從地方收回,開工項目必須獲得發改委和工信部審批。
目前,中國大陸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中,至今已有北京京東方、昆山龍飛光電和TCL著力打造的深圳華星光電這三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被正式批準,其他正在等待獲批的高世代項目多達5個:合肥京東方液晶面板線、南京夏普液晶面板線、蘇州三星液晶面板線、廣州LG液晶面板線以及成都富士康液晶面板線。
IDG數據顯示,液晶面板的供求關系在2009年春季至2010年中期的1年多時間里,一直處于“供不應求”及“供需平衡”的狀態。但專家預計,到2012年中國本土及外資企業的大量生產線“開始量產”時,整個液晶面板產業將“陷入供給過剩局面”。
奧維咨詢零售研究中心副總監趙茂軍稱,國內目前還沒有制造液晶面板的技術,主要還是引進臺灣技術,一旦技術引領者帶動行業技術升級,國內液晶面板企業可能又要陷入被動。“但即便如此,企業進軍上游也是必然選擇。現在不投,將來會更難辦。”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