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利兮騅不逝。“等離子大有可為”這幅美好愿景,隨著人們生活的需求,輝煌已不再;隨著全世界最后一個等離子電視廠商長虹的資產剝離,徹底恨別歷史舞臺,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
“外行看液晶,內行看等離子”,這是彩電圈曾經流傳甚廣的一句話。等離子可視角度大,亮度均勻性好;暗場動態范圍大、圖像層次感豐富;圖像拖尾時間小,動態清晰度高;色彩還原能力好,顯示色彩自然。這些先天優勢曾讓無數發燒友技術控為之驚嘆,當初也讓不少電視廠商斷定,在激烈的平板電視市場之爭中,等離子始終將占有一席之地。
不過,好技術并不一定意味著就能決勝江湖。當年曾與液晶電視分庭抗禮的等離子電視陣營如今早已分崩離析,擁有技術優勢的等離子究竟為何會被玩死?
曲高和寡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以日系廠商為首的等離子聯盟親手斷送了自己前進的命途。
想當初,押寶支持等離子產品研發的包括松下、日立、先鋒等巨頭,而韓國三星和LG則是采取液晶、等離子并重的發展策略。不過,在市場地位仍占據上風的時候,這少數幾家掌握等離子制造技術的電視玩家,卻并沒有利用大規模生產建立起更大的規模與成本優勢,反而固步自封,做出了最致命的錯誤選擇,即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牢牢壟斷等離子技術及上游面板資源,整個產業鏈完全拒絕向其他廠商開放分享。即便是同屬日系等離子陣營的索尼、東芝等成員,也未能獲得更好的上游資源,更遑論韓系、臺系與國內一眾廠商了。
這樣一來,無奈投奔液晶門下的廠商越來越多,市場份額亦逐步向液晶電視傾斜。
由于廠商的壟斷,等離子產品始終無法大量普及,致使生產成本過高,同液晶顯示比起來,曲高和寡,根本毫無價格優勢可言。這也給了液晶隊伍絕佳的超趕機會。
近十年來,三星、夏普、索尼以及臺系液晶廠商拼命加速產業布局,技術開放,貨源充足,產量激增,成本下降,整個液晶市場充分競爭。在龐大的市場需求拉動下,液晶顯示技術也相應獲得了飛速發展,在色彩顯示、可視角度、響應時間等方面均有了長足進步,功能上亦已覆蓋了等離子電視的優勢功能,液晶電視擊敗等離子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而面對液晶電視在市場上的咄咄逼人,等離子電視卻只能是節節敗退。索尼、三星、LG等幾家支持等離子技術的巨頭先后“變節”撤退,最終只剩下了日本的松下和國內的長虹。獨木難支,這也加速了等離子電視陣營的衰亡。
大而無當
2007年起,長虹加大等離子推廣,不斷通過“等離子比液晶更護眼”、“等離子畫質好,不拖尾,更省電”等賣點,試圖重新定義消費者對等離子的認知,遺憾的是,長虹的努力收效甚微,甚至讓其在國內彩電激烈競爭中掉隊。
2010年開始,松下等廠商希望借力3D等新的顯示方式復興等離子電視,但所謂的“3D元年”最終也只是曇花一現,市場表現與占比并未有顯著改觀。
更加殘酷的事實是,隨著蘋果等智能設備的發布,移動互聯網浪潮正席卷而來,不合時宜的“大尺寸”成了壓垮等離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實際上,等離子面板在顯示原理上有一個先天的特性,只能做大不能做小。這曾經是令液晶面板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但如今在移動智能設備時代,卻變成了它的致命傷。經過十余年開發,囿于成本與分辨率,等離子始終無法做出尺寸在40英寸以下的電視產品。
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了智能終端設備的爆發式增長,短短數年間小尺寸的液晶面板成為顯示設備廠商們趨之若鶩的投資熱點。在中小尺寸移動設備顯示面板領域,液晶當之無愧是絕對權威。既然投資重點全部轉移到了液晶面板上,等離子這個無人分搶的蛋糕注定無法做大。
NPD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等離子電視市場份額縮減到約5.1%。而就2014年2月奧維咨詢(AVC)的統計數據來看,終端市場的銷售是3.6萬臺,市場占比僅剩1.9%。
綜觀近幾年來,液晶電視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其面板可以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需求暴漲的智能設備上放量,這不僅擴大了其規模優勢,也能大大消化庫存,同時有效地降低了成本。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首超10億部,等離子面板制造商卻完全錯失了這個巨大的機會窗,一定意義上亦可以說是死于必然,東山再起也已看不見出路。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