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Micro LED,臺元科技園區天天都有韓國工程師進出...三星近期加碼與臺廠Micro LED供應鏈合作,讓鴻海集團高度關注,同時間,蘋果用美國半導體啟試產傳聞不斷,新一波面板大戰才剛要開始...。
剩不到1個月!韓國三星電子正在和時間賽跑,準備在2018年1月7日CES(美國消費性電子展)上,搶先展示Micro LED(微發光二極體)電視,如果成功,三星就能把蘋果克制三星的利器,變成下一個賺錢利器。更特別的是,這一次協助三星生產相關產品的供應鏈,部分來自臺灣。
過去1年,韓國廠商經常拜訪臺灣的Micro LED供應鏈。一位產業人士觀察,臺灣的臺元科技園區,“這1個月,幾乎天天都有韓國工程師在這里出現”。
工研院電光所所長吳志毅指出,今年工研院主辦的Micro LED論壇,臺下許多聽眾竟幾乎多是來自三星、LG的專家,而且頻頻發問。晶電總經理周銘俊也曾表示:“如果明年三星推出Micro LED電視也不要太意外”。
臺廠新技術受三星高層關注
韓國三星為何如此關切臺灣的技術發展?因為三星發現臺灣的供應鏈,已經在蘋果之外獨立成功制造出解析度達300 DPI全彩顯示資訊的新型顯示器,只要換上軟性基板,就有可能做出可撓式的顯示熒幕,或是透明的新型顯示器,與三星搶食市場。
在臺灣,研發Micro LED技術的公司并不少,宏碁創辦人邰中和旗下的和蓮光電,今年5月就和Google投資的GLO公司,點亮了一面彩色Micro LED熒幕;11月,臺灣聚積科技推出第一款專為Micro LED設計的驅動晶片;至于晶電投資的錼創科技,今年也端出Micro LED全彩熒幕樣品。另一家由前奇美電子電視面板事業部總經理陳立宜創立的Mikro Mesa,也表示他們在Micro LED技術上取得突破。如果再加上友達、群創、晶電、鴻海等大廠,臺灣研究Micro LED的團隊并不少。雖然臺灣在全球面板市場上處于守勢,但卻有相當多團隊投入這項創新技術的研發。
只是這項技術要真的發光發熱,光有顯示技術不夠,還需要量身打造的顯示驅動IC、機構件、電路,才能展現最大效果。少了這些支援,極具創新能量的顯示技術也沒有市場價值。
但這些資源,三星統統都有,“三星在Micro LED上已投資了3年,有數百名工程師在研發”,業界人士觀察。換句話說,當蘋果在臺灣龍潭設立秘密研發基地,打造Micro LED供應鏈時,韓國三星也同時在內部秘密練兵。
過去1年,三星同樣在臺灣打造Micro LED供應鏈,業界認為,三星要搶先做出Micro LED電視,目前已進入最后階段。
2個月前,業界傳出由三星顯示部門社長韓鐘熙(Jong-Hee Han)出面,邀請臺灣相關供應商到韓國開會,討論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韓鐘熙在三星內部位階極高,直接向共同執行長金玄石報告。據了解,只要與他開會,在他進到會議室前,所有副總裁以下高管,全都要排成2列在門口迎接。他也正是三星電子相關計劃的負責人,對臺灣的Micro LED技術很感興趣,不但希望臺廠提供樣品,還要對方提出長期合作計劃。
三星大動作讓郭董積極跟進
三星找上臺廠合作的消息,隨后傳到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耳里。12月初,他在土城總部開會,討論加碼臺灣Micro LED供應鏈的策略。這一天是星期六,但總財務長黃秋蓮、鴻海集團副總裁暨夏普社長戴正吳等高階主管全數到齊,郭董一聲令下,鴻海集團里最頂尖的顯示技術專家,透過全球總機,紛紛從廣州、日本連線開會。
“你們知道,三星今年前3季賺多少錢嗎?3兆臺幣!(編按:三星電子今年前3季凈利為11.19兆韓元,是去年同期的2.4倍)”郭臺銘說。三星今年挾OLED顯示技術賺大錢,如今還要挖角臺灣的Micro LED供應鏈,郭臺銘再也無法坐視。
目前,郭臺銘新投資的Micro LED公司eLux,正在和鴻海旗下的榮創合作,但三星加碼與臺灣供應鏈合作后,鴻海也決定考慮用三星同樣條件跟進。同時,戴正吳帶領的夏普也將研究,能否把Micro LED技術,與夏普引以為傲的IGZO(薄膜電晶體)技術結合,做出高階顯示面板。本刊調查,目前鴻海旗下的次集團,也都各自運用自有資金投資,例如車用事業部,積極想把這項技術運用在汽車產業。
但是,其中最關鍵的角色,還是蘋果。今年底,蘋果龍潭廠傳出縮編,是否對Micro LED技術的熱情正在衰退,甚至熄滅?
本刊向多位業界關鍵人士查證,“龍潭廠并未縮編,只是任務調整。”一位業界人士表示,龍潭廠原本就是蘋果次世代顯示技術的供應鏈整合中心,因為OLED和Micro LED都屬于自發光技術,因此,蘋果找來臺灣OLED技術的團隊,同時評估這2項技術。“現在,他們被要求把重心放在OLED上,因為現在OLED技術都掌握在三星手里,蘋果必須握有技術,才能知道未來要怎么調整、如何設計”。本刊調查,蘋果龍潭廠正在和帆宣及達運、達邁討論,是否運用臺廠的OLED材料和設備生產熒幕,取代三星掌握的相關供應鏈,龍潭廠內的設備,正可以用來驗證臺廠的技術。
蘋果瞄準中小尺寸面板
換句話說,龍潭廠正忙著拆解三星的OLED技術,同時,三星也來臺灣挖走蘋果關注的Micro LED供應鏈。
“蘋果對Micro LED的熱情并沒有下降”,一位產業專家觀察,“蘋果要的跟三星不一樣。”他分析,蘋果對中小尺寸面板更有興趣,目前做中小尺寸面板比大尺寸更難,“蘋果還需要更多突破”。
揭開鴻海股價逆勢下跌關鍵轉折
郭董很頭痛:臺股史上最長萬點,科技明星股卻沒沾光
今年全球科技股大漲,iPhone X發表后,鴻海卻跌掉14%股價,交出9年來最差的獲利成績單,外資報告透露,鴻海的iPhone代工事業正面臨關鍵轉折。
今年12月,臺股萬點行情逼近2百天,是史上最久的萬點行情;在美國,過去一年那斯達克指數也大漲近1千5百點;然而在這波大行情里,臺灣科技股的明星─鴻海公司的股價卻異常弱勢。
都說“站在風口上,連豬也會飛”;今年8月以來,鴻海的股價卻十分弱勢,8月7日收盤價今年第5度站上121.5元高點后,一路下跌。更特別的是,鴻海拿到iPhone X組裝獨家訂單,但蘋果發表iPhone X之后,外資持續賣出鴻海股票;iPhone X開賣之后,更經常出現每天上萬張的大量賣盤。到11月27日,鴻海股價已較高點下跌了15%,收盤價只剩103元。
外資拋售 鴻海怎么了?
同樣大口咬蘋果,臺積電股價跟著蘋果發表新機的節奏節節上升,今年漲幅高達3成。
蘋果今年首次推出配備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熒幕和3D感測的iPhone X,鴻海在OLED熒幕和3D感測相關零組件組裝技術和產能布局上,都具有領先優勢。如旗下的夏普(SHARP),切入3D感測模組供應鏈;旗下的業成,也切入OLED模組生產。但iPhone X上市后,鴻海交出的第3季財報,不但沒有驚喜,反而驚見獲利下滑的成績單。這一季,鴻海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凈利率全數下降,毛利率降至5.83%,是9年來少見低點,營益率降到1.73%,凈利率也降到1.82%。
投資人開始思考,外資拋售,獲利率下降,這些現象背后是否代表,鴻海的獲利結構出現了重大轉變?
事實上,在9月14日、蘋果發表iPhone X手機的第2天,外資早已對鴻海未來發出了質疑。這一天,摩根大通(J.P. Morgan)駐香港的研究部門主管哈戈谷(Gokul Hariharan)發布報告,把鴻海目標價由131元調降為105元,同時將鴻海評等由加碼(overweight)改為中立(neutral)。接下來2個月,鴻海股價如他所料,從116元一路下滑,并在105元上下震蕩。#p#分頁標題#e#
哈戈谷調降鴻海股價的主要理由是,鴻海未來在iPhone組裝代工的市占率,可能遇上挑戰。鴻海波段漲幅已達3成,帶動鴻海市值大幅成長,他在報告中寫道,“iPhone X價格上漲利多已經反映在股價上。”但他悲觀預測,明年鴻海在iPhone組裝代工的市占率,可能會被對手加速分食。他在這篇報告中寫道:“2018年鴻海在代工市場的市占率,可能會被和碩分食。”(EMS share for Hon Hai could decline again in 2018 as Pegatron gains share.)
成本大增 拖累毛利下滑
哈戈谷在報告中也分析,iPhone X價格高,預計會讓鴻海毛利成長5到10%,但他悲觀認為,“明年下一輪手機循環對鴻海并不利,可能會導致鴻海明年被調降評等。”(We expect some de-rating into 2018 as we believe the next model cycle is likely to be lackluster for Hon Hai.)股價已反映利多,加上明年前景不明,哈戈谷因此只給鴻海10倍本益比,在最新報告中仍維持相同目標價。
哈戈谷預期,蘋果明年可能會讓其他代工廠分食鴻海的OLED手機代工商機。他在報告中指出,蘋果明年會推出3款手機,除了1款5.2吋的LCD熒幕手機,還會推出5.85吋和6.5吋OLED手機。5.85吋OLED手機將成為主流,他認為,和碩不只會是5.2吋LCD手機的代工廠,2018年也有機會分食小部分5.85吋OLED熒幕手機訂單。和碩分食鴻海iPhone訂單的風險,是他調降鴻海評等的主要原因。
今年,蘋果更改變過去只打高價機種的策略,現在打開蘋果網頁就能發現,蘋果從1萬新臺幣到4萬多元新臺幣,每個價格帶都有iPhone產品可賣。如果低價iPhone大賣,對專攻高階iPhone機種代工的鴻海來說,也不是好消息。
短期來看,鴻海第3季獲利大降,其實也早在外資預料之中,因此逐步出脫持股。鴻海發布第3季財報的同一天,野村證券鴻海報告的標題就是“第3季毛利疲弱,不全然是意外。”(Weak 3Q17 margins: Not entirely a surprise.)同一天,摩根大通團隊發出的報告,評論鴻海第3季財報,也用“蘋果供應鏈顯著的毛利惡化。”(Meaningful margin deterioration)形容目前狀況。
未來前景 多空看去分歧
因為不只鴻海,和碩第3季財報中,雖然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6%,毛利卻比去年同期大減24%。多份外資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工資多在第3季上升,加上iPhone X生產難度高,讓生產新產品初期投資增加,又須克服生產iPhone X的良率問題,使得鴻海第3季成本大增,導致毛利下降。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