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供熱區的城市中,己有286個城市具有集中供熱設施,基本上都是采用大集中供熱的模式。究竟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決集中供熱問題,關系著執政為民、和諧穩定的大局,值得認真探討。
我國城鎮的集中供熱,長期以來都是“大投資、大鍋爐、大煙囪、大管網”的大集中模式,造成了建設投資巨大,節能減排水平不高,管網過長損耗嚴重,供熱調節不靈活,收繳費用困難等等諸多弊端。若按這種模式繼續發展下去,將會使我國的集中供熱距離國際水平、環保要求和群眾意愿越來越遠。
值得慶幸的是,一種可以破解大集中供熱諸多難題的新型供熱模式——“分散式集中供熱”,已由我國西部科技工作者研究成功,應該盡快地讓廣大城市管理者和民眾知曉,并采取剛性措施予以推廣。
所謂“分散式集中供熱”,就是把過去一個城鎮只有一個供熱中心、一個大集中的熱源點,因地制宜地改變為分建若干個熱源點,采用環保高效鍋爐,從而提高供熱效率,縮短管網,降低熱耗,減少污染,降低費用,美化環境。
從技術層面來說,這種“分散式集中供熱”模式,采用了我國重大的節能減排發明成果——“海浪環保節能微排放燃煤系統技術”。它不需要過去那樣的大鍋爐、大煙囪、大管網,可以節約煤炭1/3,近乎無煙無塵,污染排放物均達到了天然氣鍋爐的國家排放標準。按照不同城市或單位個性化的供熱要求,它可以實現分散布點、隱身供熱,克服了目前大集中供熱的許多弊病,使煤更省、氣更凈、價更低、熱損耗更小、環境更美好。
從運營層面來說,這種新模式采用了國際普遍推行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將市場機制全面引入集中供熱領域。它可以為客戶全部或部分代投建設資金,靈活分散地建設熱源點,待項目建成再與客戶分享集中供熱的收益,并最終將全部設施轉交給客戶長期享用。這無疑大大緩解了我國許多城市建設集中供熱設施的資金困難,明確了建設、運營、消費三方的權益關系,破解了大集中供熱投資大、收費難、虧損多等難題。
究竟這種“分散式集中供熱”能否代替過去那種大集中供熱呢?本文將通過探析、對比兩者的歷史和現狀,來回答這一問題。
一、大集中供熱的弊端
我國的城市“大集中供熱”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有了較大發展,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益、減輕環境污染、改善群眾取暖等方面,曾發揮了一定的歷史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際社會對節能減排、保護地球環境的要求提高,這種“大集中供熱”模式,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弱點和運作的尷尬。
一是總體建設投資過大。即使中小城市建設集中供熱,動輒也需投資數億甚至十幾億元。如像處于西部偏遠地區的甘肅酒泉市建設集中供熱投資27億元,西藏拉薩建設集中供熱投資9億元,其他發達地區的城市投資就更大了。已建成集中供熱設施的城鎮,如欲擴大供熱面、維修升級設備,投資更是不菲,如中等城市遼陽,2006年為擴大供熱規模就一次投資1.15億元;鄭州去年擴展集中供熱面積,一次性投資就高達10億多元!無論是地方財政還是用熱消費者均感到不堪重負。
二是熱源(集中的大鍋爐房)效能不理想。由于我國集中供熱采用的都是傳統的大燃煤鍋爐,在節約能源、減輕污染排放方面,與目前的先進水平相比存在很多差距。大集中供熱雖然拆除了眾多的小鍋爐,剪除了林立的低空“煙辮子”,但大鍋爐房依然要建設高大的煙囪,煤炭消耗量、煙塵和二氧化碳等污染排放量,僅在低水平的國家標準之內;相當多數的地方都沒有安裝濕法脫硫和布袋除塵設備,因為這種脫硫除塵設備投資是傳統設備的10倍,單臺投資即高達六七百萬元。這同國家的節能減排要求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
三是熱網管道過長,動輒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不僅造價高,維護難,而且遠距離送熱損耗嚴重,無論是熱網的固定成本或變動成本都比較大,末端用熱戶受嚴重制約,缺少靈活性。
四是建設、運營、用戶三方權益關系不明朗,缺乏完善的市場機制,導致“供熱欠費多”現象,長期不能根治。嚴格地說,現行的集中供熱體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在不少用戶心目中帶有“福利色彩”,許多城市的供熱價格背離價值,成本居高不下,供熱企業背著沉重的包袱,用戶欠費成了司空見慣的事。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償付巨額的賬單。僅以奧運會前后一些北方城市為例:北京市歷年供暖欠費達5.9443億元,奧運召開的當年冬季,政府不得不從財政拿出22億進行補貼,以確保供暖不漲價;沈陽市撥款2.4億元補貼供熱,青島一次拿出8000萬元彌補集中供熱企業的虧損……無需更多列舉,城市“大集中供熱”在運營上存在的弊病,人們已看得十分清楚。
一方面,各級政府盡心竭力把集中供熱作為民生大事來抓,年年要背負巨額賬單;另一方面,熱源建設費用劇增,熱網運營損耗嚴重,熱用戶欠費現象普遍存在,集中供熱系統的這三大組成環節上,都出現了難以克服的弊端,確實到了非變革不可的地步。
二、重大創新發明催生了新模式2007年,一種名為“海浪環保節能微排放燃煤系統技術”的重大發明,在陜西省寶雞市國家級高新開發區悄然問世。這種鍋爐技術無需建高大的煙囪,煤炭燃燒率達98%,污染排放極低,被稱為“燃煤鍋爐的一次革命”。正是這項重大發明催生了新型的“分散式集中供熱”設想。
經國家科技部門組織專家鑒定認為這項發明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集成了“新型潔凈燃燒技術”、“高效傳熱技術”、“余熱回收技術”、“獨創三連塔除塵脫硫技術”和“煙氣再循環燃燒”等五大技術于一體,具有顯著的降低污染、節能減排效果,投資和運行費用又相對低廉。經嚴格的科技檢索查新,證實在當今世界尚無先例。
從實用效果看,這項發明有四項驚人的創新:
(一)污染排放極少,各項污染排放物均大大低于國家限制標準,有的甚至低于石油、天然氣鍋爐的排放標準。尤其是國際普遍關注的有害物二氧化硫,其排放量已降到“N.D(低于最低檢出限)”的潔凈程度!(我國目前允許天然氣鍋爐排放二氧化硫的國家標準為100毫克/立方米,而這項技術已使二氧化硫排放接近零。)
又如國際公認的有害排放物氮氧化物,北京市嚴格規定天然氣鍋爐排放不得超過200毫克/立方米,而這項發明已使氮氧化物排放降至39毫克/立方米,僅是天然氣鍋爐標準的1/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協同國家六部委專家,在陜西寶雞采用這項系統技術的燃煤鍋爐現場看到,這種鍋爐沒有高豎的煙囪,千百年來,燃煤飄向空中的煙和塵,大都在這種鍋爐系統中燃燒殆盡。
即使在這種鍋爐的出氣口掛上白襯衣,幾個小時后依然無焦無灰,可以說,采用這種突破性技術,公認污染大的煤炭,也會變成“潔凈能源”!試想,如果我國大大小小的城鎮和住宅區都采用這種技術建設集中供熱設施,我國的節能減排局面和國際形象將會得到多么大的改觀。
(二)這項技術使燃煤鍋爐的熱效率高達88.4%,遠遠超出目前所有的燃煤鍋爐,可節約煤炭30%左右。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我國每年工業鍋爐最少消耗煤炭6億多噸。如果這項技術能在全國推廣落實,那么僅在工業鍋爐這一塊每年就可節約煤炭1.8億噸!按每噸燃煤排放2.45噸二氧化碳的標準計算,就可少排放二氧化碳4.4億噸。普通鍋爐的出煙口溫度高達180℃,采用這種技術的鍋爐一無煙囪二無煙尾,出氣口溫度僅在60℃以下,排出熱量降低了二倍。既節約煤炭又超低排熱,無疑都大大有利于地球溫室效應降低,為我國更多城鎮創造天藍氣凈的美好人居環境!
(三)能源利用面廣。“海浪環保節能微排放燃煤系統技術”適應面寬,通過鍋爐內控參數的調整,可以使各種類型的煤炭都做到充分燃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四)運行成本低。在同樣供暖效果前提下,采用這種技術的燃煤鍋爐,運行費僅是天然氣鍋爐的1/3,是電鍋爐的1/6。目前,經我國西部40多個示范點實際使用,性能穩定,效果十分喜人。在冬天采暖季節,集中供熱的城市每平方米收費一般為20—30元,有的高達50元,而采用這種技術,每平方米成本僅10—12元。如在全國推廣開來,僅取暖費一項,每年就可為全國人民節省110多億元。
很顯然,采用這種“海浪環保節能微排放燃煤系統技術”來建設集中供熱,既不需要建大鍋爐房,又不要大煙囪,節省了大量建設投資;分散多處布點后,又不需要過長的大管網,污染排放低,送熱損耗少,基本上解決了過去“大集中供熱”的諸多弊端。
這種“分散式集中供熱”可以靈活地在一個城鎮設幾個熱源點,在一個住宅群或一個酒店建一套集中供熱系統,設備甚至可以安裝在地下室里,在地面上種草栽花,布置建筑小品,美化環境,改善空氣,節約用地,易于管理,易于調控,也易于經營收費。
筆者曾在寶雞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考察了占地47萬平方米的“左岸新城”小區住宅群。若用傳統的大集中供熱辦法,這里建大鍋爐、大煙囪、大管網,需占地10多畝,投資3000多萬元;而采用“海浪環保節能微排放燃煤系統技術”建設“分散式集中供熱”,僅占地2畝,投資1000多萬元,且環境美觀、空氣清新,真正達到了“小而美”、“小而凈”、“小而省”的夢幻效果。
三、順應時代探索運營新方式
依托“海浪環保節能微排放燃煤系統技術”而產生的“分散式集中供熱新模式”,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環保總局等6部委專家,組成課題組,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底,用一年時間對這項新發明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節能減排與企業創新發展戰略》調研報告,發送國家領導人和各相關部門,并在國務院新聞中心召開了專題新聞發布會。黨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志獲悉后,派人專程到發明這項技術的陜西海浪公司調查研究,寫出專題文章;同時,由《求是》雜志撰稿、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大型理論文獻片《科學發展之路》,將陜西海浪公司作為全國創新和節能減排典型,采入其第4集“永續發展”之中,進行重點介紹,各地參觀學習者紛至沓來;陜西省已決定投資15億元,在寶雞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大型鍋爐產業園,來推廣這項重大發明成果,以應對全國各地開展“分散式集中供熱”建設的旺盛需求。
順應時代的這一發展趨勢,陜西海浪鍋爐公司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合同能源管理機制”,運用市場手段探索“分散式集中供熱”建設的新路子,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這種新的運營機制實行“一站式服務”,可以對各地進行“供熱預測”、“項目設計”、“運營維護”等全程服務,提供一整套供熱解決方案。為了解除集中供熱投資巨大的困難,他們提供全部或部分建設項目融資,待項目建成后再參與收益分享,直至將全部系統轉交給建設單位長期使用,從運營層面解決了過去大集中供熱投資難、收費難等一系列實際問題。
很顯然,采用這種“分散式集中供熱”模式,無論集中供熱項目的主體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法人或小區業主,都無需承擔巨額投入的風險,權益劃分明確,收費規范合理,合乎市場法則,完全適合我國國情,具有無可比擬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由過去千家萬戶的“小分散”到“大集中”,再由“大集中”變革為“分散式集中”,我國供熱的歷史在“否定之否定”中前進,在“螺旋式上升”中進入一個更完善的境界。在我們這個90%能源依靠煤炭的大國里,這種新模式不啻是一種“省、凈、便、捷”的民生福音!
隨著公眾對這種模式認知不斷深化,隨著它在全國各地的落實推廣,我國的集中供熱一定會邁入高水平的新階段,為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