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薄到可以彎曲折疊,能耗堪比照明用電,這就是OLED最為吸引人之處。從代次上來說,CRT是第一代顯示技術,LCD是第二代顯示技術,LED是第三代顯示技術,而OLED則是第四代顯示技術。 目前,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三個地區已經在小尺寸OLED面板上實現了量產,而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加緊研發大尺寸OLED技術,研究機構預測,在2013年之前,大中尺寸的OLED面板將大量應用到電視、顯示器等領域。 輕薄省電,優勢明顯 據中國電子視像協會的白為民主任介紹,OLED顯示技術與傳統的LCD顯示方式不同,無需背光燈,采用非常薄的有機材料涂層和玻璃基板,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而且OLED顯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輕更薄,可視角度更大,并且能夠顯著節省電能。 “OLED的基本結構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導體特性的銦錫氧化物,與電力正極相連,再加上另一個金屬陰極,包成如三明治的結構?!卑诪槊窠榻B說,OLED的特性是自己發光,不像TFT LCD需要背光,因此可視度和亮度均高,其次是電壓需求低且省電效率高,加上反應快、重量輕、厚度薄,構造簡單,成本低等,被視為 21世紀最具前途的產品之一。 據悉,OLED的優點在于輕薄,其厚度僅為LCD的三分之一;因為是固態結構,因此抗震性能更好,不怕摔;可視角度大,即使在很大的視角下觀看,畫面仍然不失真;顯示時間快,絕對不會有拖尾現象發生;低溫特性好,在零下40度仍能正常顯示;制造工藝簡單,成本低;發光率高,并且能夠在不同材質的基板上制造。 專業研究機構賽迪顧問預測,未來三年,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終端需求的不斷增加,對OLED面板需求將迅速增長。 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目前,隨著三星SDI推出全球首款AMOLED面板,以及Sony和LG分別推出11英寸、15英寸AMOLED TV后,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廠商在OLED的市場競爭實力越來越強,同時也在AMOLED方面取得了更好的競爭地位。此外,包括LG Display、奇晶、TMD及三星電子等廠商,也都加快了AMOLED技術開發的腳步。 OLED產業發展也受到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下,中國內地的OLED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8年10月,由清華大學組建的維信諾公司在昆山成功建成中國內地第一條OLED大規模生產線,實現了小尺寸OLED顯示屏的量產。 截止到2010年年底,中國內地主要有昆山維信諾、汕尾信利、四川虹視、佛山彩虹等企業從事小尺寸OLED生產。而中國首條AMOLED中試線已經在昆山建成投產并于2010年底打通全部生產工藝,上海天馬和佛山彩虹都在建設4.5代AMOLED生產線預計2011年即可量產,京東方及四川虹視等也在積極進行AMOLED項目研發工作。內地的AMOLED產業即將見到豐收的碩果。 產業鏈還需要逐漸完善 由于OLED是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也是信息產業前沿技術,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站在戰略的高度對OLED產業進行整體規劃,集中資源,強化自主創新,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入OLED產業鏈并給予資金支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政府支持方面,2010年主要是2009年發布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的基礎上,繼續開展工作。如工信部的電子信息產業專項資金和部省共建產業示范基地、財政部的關于新型顯示器件生產企業進口物資稅收政策等。廣東省作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傳統大省一直重視OLED產業發展。2010年1月,中國首個部省共建OLED產業示范基地落戶佛山順德,這為廣東省在OLED產業繼續保持領先打下堅實基礎。 不過,專家指出,我國雖具有一定的OLED產業基礎,但產業鏈尚未現成。我國沒有面向產業化的成套OLED生產設備制造廠商,關鍵設備以及整套設備的系統化技術等都掌握在日本、韓國和歐洲企業手中。ITO玻璃、光刻膠、干燥劑以及封裝用的紫外固化膠等原材料,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類似的問題。由于中國TFT技術發展滯后,面板的制備技術薄弱,生產管理經驗積累不足,因此在AMOLED的生產工藝開發方面難度較大。 此外,資本市場不夠成熟,企業融資的渠道狹窄,也是阻礙OLED發展的一大因素。國家在基礎研究、行業標準、行業資源整合方面的角色還有待強化,同時缺乏OLED產業的生產、開發及管理人才,這些都是中國OLED產業化的弱點。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