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為做觸控面板,成立鑫成科技,他能否利用新技術超越宸鴻、大咬蘋果,是所有鴻海股東都想知道的答案。
董事長郭臺銘要如何為鴻海集團注入新動力?
觸控面板,是他的新武器。等不及奇美電分割案,郭臺銘已于2011年5月在四川成都的50萬m2基地上,成立鑫成科技,這家公司肩負成為“全球最大的觸控模塊廠”、挑戰營收兆元的任務。
不過,鑫成科技董事長人選一公布,則跌破業界眼鏡,竟然由一個沒帶過觸控面板部門的人——奇美電電視系統端的協理曾建瑜,取代呼聲最高的現任奇美電觸控事業部主管周賢穎出任。
這其實是鴻海集團跨入觸控業務以來,郭臺銘第三次換人領導觸控事業。
過去,鴻海觸控部門都由原群創,就是奇美電北廠團隊負責,主其事者為現在奇美電中小事業部副總許庭禎。 三合一合并后,郭臺銘則提拔許庭禎手下另一名將領周賢穎負責。
第一關:找人才 如何誘使研發人員到大陸
即便兩位戰將都很努力,但鴻海切入觸控面板的戰績卻不佳,其占蘋果iPhone訂單僅兩成,iPad訂單一直掛零,眼看鴻海股價因利潤走低,破兩年來新低,郭臺銘在和奇美許家談不攏后,另設公司搶單,也起用鴻海新干班的曾建瑜,讓曾建瑜從協理直升子公司董事長,這種升遷速度少見。
“Newman(曾建瑜英文名)企圖心很強”,鴻海集團內部人士觀察,他原本任職于鴻海,卻在群創設立之初自愿請調到群創,又在奇美電合并時,自愿到新公司,“從一家賺錢公司到不見得會好的公司,需要很大的勇氣。”曾建瑜請調到前群創后又拿到三星訂單,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元大證券面板分析師張家麒說,“我看觸控最重要,就是有能力和宸鴻(TPK)競爭者。”也就是說,曾建瑜的頭號對手就是宸鴻,畢竟,一塊觸控面板毛利率有15~18%的高水平,相對于鴻海現在保7%的毛利率,觸控面板的營收若能沖上來,不啻為拯救鴻海獲利、股價的最佳救援投手。
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其實鴻海要切入觸控,比其它對手,甚至比蘋果的觸控合作伙伴宸鴻,要來得有利基!”
首先,郭臺銘可以直接跟蘋果營運長庫克(Tim Cook)談上話,要訂單不是難事。
該業內人士判斷,“蘋果也樂見鴻海往上吃,這樣蘋果賺更多。”因為鴻海握有9成iPhone組裝、全部的iPad組裝,若能上下整合成本更低,蘋果毛利更高。
再者,奇美電有中小尺英寸的產能,最能降低觸控成本。奇美電無法提升訂單原因之一,在于研發人員不愿意到大陸去,偏偏觸控的技術需要人工貼合,光是宸鴻就用了近4萬名員工,人數和擁有十幾座面板廠的友達一樣多。
一位曾任職兩大面板廠的技術主管認為,“工程師能留在臺灣絕對不會想到大陸去,除非有機會在股票撈一筆,目前觸控是最大的機會。”所以郭臺銘才想跟許家商量分割觸控公司,希望以上市吸引人才。
這次,鴻海成立鑫成,組成分子除了前群創留在大陸做觸控面板事業的人外,還有20名友達光電面板工程師,初步已經達成郭臺銘想吸引人才的目的。
人才僅是第一關,要獲利,曾建瑜還要過兩關。
第二關:換腦袋 重視客制化及貼合經驗值
觸控產業有句名言,“報一樣價格,有人賺18%,有人賺6%。”郭臺銘起用做面板的人來做觸控,要逃離6%低毛利率的命運,首先,得換腦子才行。一位曾經研究過觸控業務的面板廠技術主管指出,“做面板永遠都覺得觸控的技術含量很低,等到產值起來再切入即可,”沒想到一做才知,觸控不是講求技術層次多高,難在客制化和經驗值。
不僅產品客制化,連設備都要自己做,過去面板廠就是跟日本買設備,一開始做觸控也是,成本就是比別人多10倍,你怎么做?”該技術主管反問。
至于經驗值則在貼合,觸控難在保護玻璃和觸控傳感器(sensor)的貼合,一旦貼不好,這個占蘋果零組件三成成本的觸控面板就報銷了,良率低于8成就會賠錢,等于是一個慢工細活的工藝品。
第三關:搶訂單 跟奇美電分工合作或競爭
另一個關鍵在于,鑫成怎么和奇美電分工?合作還是競爭?
“我想郭臺銘比較喜歡兄弟登山的競爭,原本分割觸控事業就是想IPO(首次公開上市)讓鴻海對于觸控的人事、訂單主導性強一些,否則干嘛分割?”他判斷,鑫成和奇美電也將是如此模式。
當郭臺銘決定讓觸控事業另立門戶時,產業也在改變,觸控已經悄悄進入新一輪的競爭。以后觸控技術會直接做在保護玻璃上。
賽跑時,每個轉彎都是超越第一名的機會,這次鑫成成立,能否利用技術轉變,大咬蘋果一口,這是鴻海股東都想知道的答案。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